关于话题作文的审题:最近几年,话题作文作为升学考试使用的热点形式,被大家所关注。
全国各地的话题作文占作文总题型的50%以上。
这是国家考试中心负责人说的不要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让学生都有内容可写的具体体现。
而且在文体要求方面也相当宽泛。
现在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写散文、诗歌、戏剧、小说。
表现手法也允许多种多样,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或夹叙夹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长处。
话题作文的重要特点:1.话题作文一定有一个“话题”,大家都围绕这个“话题”做文章。
2.话题作文只有“话题”而没有规定的题目,它方便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选写自己最能写的内容。
3.话题作文是“除诗歌外,不限文体”的作文,它方便我们运用自己最拿手的写法。
4.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一个引子,它不要求就话题本身进行引用,进行分析,进行利用,它需要从话题出发进行作文,只要与话题有关的作文,不论写什么,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写,不论运用什么样的体裁,都得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话题作文的“话题”本身一般不做为作文的题目,如2004年杭州中考作文以“心灵的距离”话题写作,我们可以重新拟题:《爱的阳光》、《心灵邂逅》、《让世界充满爱》、《理解的彩虹》、《宽容的晴空》、《心灵的驿站》、《友谊的桥梁》、《心灵倾诉》……现在作文要求非常宽泛,文体你可以自由选择。
但是不等于没有要求!你如果选择了记叙文的体裁,你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记叙文的规矩去写,如果你选择了议论文,你就有论点、论据、论证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千万不要说明和记叙分不清楚,抒情和议论搅在一块。
写诗歌必须要有形象和意境,写戏剧一定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所以我们要在审题的时候,把作文要求认真研究,仔细看清,发挥自己写文章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就能够写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好文章来。
但是经过几年的实际观察,学生在写话题作文审题的时候仍然会有许多误区,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密切注意三要素:A.全面把握话题材料现在我们说不要在审题上为难,不等于不要审题。
如果说,现在的话题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尽情奔驰的广阔的大草原,那么审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我们全面把握材料中心,在材料中找出控制骏马奔驰的缰绳。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命题的意图吃准,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材料,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抓住材料的中心,不会顾此失彼。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扬子晚报》上有一篇报道:纽约公共图书馆前馆长瓦顿六岁丧母,出身贫寒,他的祖母教育他,人的出身无法改变,但人格却由自己控制。
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为话题,作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04年泰州中考题)我们在拿到这样的题目以后,如果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很容易写到大谈金钱的作用,弄不好还有拜金主义的思想流露,那就和命题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
材料告诉我们人格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出身和人格的问题上怎么看待,这个就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一些分析,从材料的整体高度把握作文命题中心。
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意图显然是要我们去阐述充分肯定人格的作用,高尚的人格造就高尚的追求,逆境造就人才。
因此,文章也要阐明对命运的掌握的正确态度,即要怎么去努力地追求人生,创造人生价值,让人格给自己、家人和社会带来幸福。
这就是全面把握材料,让文章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纵横驰骋,而不游离于命题之外。
B.认真分析话题材料正确的作文切入点的选择,来源于对话题作文材料的科学分析。
我们要想作文能够取得成功,就必须在构思之前对作文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
应该这样说,一篇升学作文题目,凝结着命题专家的大量心血,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许多深刻的内涵。
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草草浏览,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想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就非常困难了。
2004年太原市的作文就非常富有时代特色:你的书架上或同学的课桌里可能有这些书籍: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些书籍,有的也许曾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有的也许我们没有读过,但它别具一格的书名一定能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意。
今天,让我们借用以上三个书名中的一个作题目,写一篇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我们要想很好地把握文章中心,就要对这个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
材料告诉我们,我们情感的体验不仅仅从书本上学习,在生活当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体验。
而这三本书的书名只是一种桥梁,沟通我们的人生体验与情感,这就给考生以广阔的材料空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写,写什么都适合。
其实不然,这个材料里有几个要素必须要认真分析:书名仅仅是第一个出现范围要求和提示,实际上是提供我们的一种体验跟看没看过这些书并没多少联系,也就是告诉我们出现在作文里的材料必须是在你的生活当中自己“认真观察”和“亲身体验”而来的。
如果是道听途说,从书本上看来的,你就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还有下面的“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意”,如果你就事写事,没有经过思考,没有对这个体验过程进行理性化思考,你就不能够深刻地反映这个情感经历过程。
也就是说,你的发展级等级分就有可能拿不到。
所以认真研读材料,认真分析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C.认真研究作文要求经过上面两个审题环节,你如果认为就完成了审题,你就大错特错了。
许多学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选得不错,就是没有按照要求去写,结果也令人唏嘘叹息。
2004年宜昌中考小作文:看到下面这两组词语,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它们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中提出一个与文化有关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或讲述一个故事,或抒发你的或发表你的观点。
题目自拟:春节端午节饺子元宵京剧风筝龙舟春联中国印牛郎织女……圣诞节情人节麦当劳巧克力奥斯卡迪斯科牛仔亚当夏娃……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好题。
它与今年的福建省高考作文题惊人的相似。
他别出心裁地将作文与学生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学修养联系起来。
面对这个话题,那些整天淹没在题海中,把读书看成耽误时间的考生一筹莫展它有明显的语言标志:①题中有要求写话题作文的词与句,如“请以‘从中提出一个与文化有关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②在有关说明中点示出这是一篇话题作文。
如“请以‘春节’为写作的内容,写一篇作文,内容只要与春节‘’有关就行,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③在提示中尽量让你明白要写话题作文。
如“写法可多种多样,自选一个角度,比如编述故事、介绍说明、发表见解、展望前景、进行想像等等。
所以内容只要与‘××’有关就行”。
④有时出题者只划出一个范围,同时说明你想在这个范围内写什么都行,文体也不限制。
如此等等。
反之,如果文题要求提炼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写读后感,写议论文,写想像文,或要求进行改写、扩写,或者给出材料之后又给出命题、半命题的,即使“文体不限”,也不是话题作文。
如2004年成都郫县中考题目:对于一个盲人,如果再给他三天光明,将怎么办?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该题将材料与话题相结合,其实由此展开的结合点很多很多;200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题是关于“接受与付出”:这是给材料的话题作文。
材料大意是,活水与死水,因为是活水所以有鱼儿,又因为有鱼儿,变成活水;因为是死水所以没有鱼儿,没有鱼儿又变成死水。
这是自然现象,却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理想与现实、挫折与成功等等,就不难下手了……最后我们还要仔细看一看作文总体要求。
比如: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
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思、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
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在倾听中成长。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1、文章不能离开话题范围;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04年南通中考作文题)这个“倾听”就是上面材料所反映的全部内容,也就是生活中“处处事事皆可倾听”,要扣住“倾听”,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的成长、生活、学习、情感等都缘于倾听。
即使试卷要求这么明确,但是还有不少的考生,通篇不谈倾听,一字不提自己的收获与体验,更没有写到观察和思考,另砌炉灶,成了“脱题作文”,非常遗憾地在及格以下判分,或者只有安慰分,应当吸取教训。
话题作文是我们平时练笔的重点之重点,希望同学们在这上面要多下工夫。
佳作赏析2004年扬州市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运动员跑步过程中,若有超强毅力,坚持不懈,突破运动极限后,就可成功到达彼岸。
以“超越自我”为话题,作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充盈着“书香”的天空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展云舒”的那份超然;我感受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那份大气;我想像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那份凄凉;我还能品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份美丽;我更能体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自信!在书香的天空下,我知道了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我也开始渐渐懂得我们这个世界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不断抗争的空间,但我也更加坚信,人性闪烁的美丽是宇宙中永不褪色的光辉。
初叩“书香”的大门,是妈妈指引的。
妈妈教我背唐诗,呤宋词,还给我讲故事。
童年最美的画面就是妈妈牵着我的手漫步于瘦西湖畔,跟我一起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妈妈在讲人鱼公主的故事时,最后人鱼公主变成泡沫消失在茫茫大海上,妈妈看着我流泪的眼睛说:“人鱼公主一直想变为人,但她并不知道,在她为别人的快乐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时,她已是最美好的人了。
进入“书香”的大门,已是几年以前的事了。
我放弃了不少玩耍的时间,选择了读书。
我一直恋恋不舍的是黛玉的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我难以忘却苔丝的温柔与三毛的细腻;我也对《家》《春》《秋》的结局难以释怀……当我与母亲去秦淮河时,我仿佛看见了朱自清笔下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积淀六朝历史的沉沉的绿,是六朝金粉所凝的吗?我常想,那剑桥大学的康河柔波的映衬下,是否还有一位诗人吟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撒哈拉大沙漠中,是否还有一个坚强女人在竭力地描绘着她的“梦中小屋”……厚积而薄发,我终于漫步在书香的天空下,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会用笔描绘出一个更美的世界。
[简评]天空太大,心灵太虚,往往难以下笔。
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巧妙地从“书香”切入,以自己的文化积累为依托,转虚成实,构思精巧。
文中名诗佳句的贴切引用,初叩书香大门时的童话引入,文章后半部分对黛玉葬花词等难以忘怀的叙述,以及对“秦淮河的绿”、“康河柔波边的诗人”、“撒哈拉大沙漠中的坚强女人”的一系列发问,无不文采斐然,余韵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