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对其自身运行的安全进行防护和保卫的举措,主要包括社会援助和社会疏导两种方式。
2三教合流:指儒释道三教互为吸收,互为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典型意义上讲就是儒学与佛教的渗透、互补,儒学与道教的渗透、互补。
3.四大徽班:指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的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
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
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
合并为四大徽班。
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
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4.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
系力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5.帮会:是以游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为了凭借集体的力量生存下去而通过师徒、宗
法或拜盟结义组成的组织,这类组织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带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6.社会良性运行:是指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的及各系统内
的不同部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7.宗族:是指伴随阶级社会而产生的父权制血缘性集团,它有共同的明确的父系祖先,
在组织结构上,它是多级的,它包含着一个主干家庭与由其分化而成的小家族及这些小家族再分化而成的更小的亲属组织,彼此间保持着某种形式的宗教的经济的联系,在这种宗族内各级族长在本族内具有支配与统治族人的地位,表现出至尊的父家长权。
8.僧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朝廷任命僧官管理佛教僧尼事务的制度。
始于后秦,以
后历代因之。
所设立的僧官有僧正、僧主和僧录等。
僧正的职责是“自正正人,克敷政令”,以各项法度、戒律约束僧人。
唐以后,一般在各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僧主的地位、职权类似僧正,有时为朝廷封的高僧亦称僧主。
僧录始设于后秦,北魏、北齐称沙门统
、昭玄统等,至唐代重设,掌管全国寺院、僧籍、僧官补授等,“统领天下诸寺,整理佛法”。
唐中叶后设左、右街僧录二人,以后历朝多设立此职,并设有相应的僧官机构,如明、清时中央设僧录司等。
僧官及其机构由鸿胪寺、礼部等政府部门辖制。
僧官制度是封建专制政权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
9.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的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10.经世致用:就是所研究、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的应用在实践中,并发挥一定的
效用。
经世致用思想不主张进行脱离实践的研究,而是主张所学的知识能够和实践相结合,能够通过实践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