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性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教育学1班高逢蔚2017.6.7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摘要:都处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两国,最终却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文化道路,在此期间日本给中国抹上了深深的战争阴影。

至今为止,还有国人忐忑,中日之间会不会再有一役。

本文将以《菊与刀》为依托,分析中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并且阐明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不会爆发大规模文化冲突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菊与刀,东亚文化圈,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一、菊与刀简介由于本篇论文是基于《菊与刀》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因此首先有必要对《菊与刀》这一本书进行简单介绍。

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1944年撰写了一份对日本的文化研究报告,1946年将其整合出版,书名即定为《菊与刀》。

1944年,正值二战盟军反攻之际,美国想通过预测日本人的行为,来决定对日本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即美国应该如何尽快结束对日作战,美国是否应该占领日本,如何处置天皇等......鲁思的报告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参考,也从而奠定了当今的世界格局。

二、对比中日文化发展过程1.本源一致的中日文化要对比中日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先从两国的文化本源开始说起,对此我的观点是,中立两国拥有一致的本源文化。

1.1从黄帝到始皇帝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统一了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初祖。

之后中国经历了尧舜禹,启建国以后,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又经历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从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1.2徐福东渡与弥生文化1日本史中记载,日本的创世之神是神武天皇(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黄帝),公元前660年公历2月11日,神武天皇统一日本全岛,登基建国[1].然而,一个文化的开始,光建国可不行,没有经济(农业),没有文字,怎么行?为了给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业技术,带去了青铜铁艺,由此日本进入弥生文化,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总结而言,其实与其说中日文化本源一致,倒不如说,中国给日本带去了大部分文化。

在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有大量中国移民到日本(日本称“渡来人”),给日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和土木建筑技术等。

所以,日本史学界一致公认:“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

2.封建社会中的中日两国中日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当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封建社会时,日本正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但是很快,在日本大化革新以后,日本也赶上了中国的步伐,进入封建社会。

从此日本开始高速发展,直至最终超越中国。

2.1从唐至清——处在封建盛世中的中国秦朝确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为以后中国稳定奠定了政治基础,进入唐朝时,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2”同样宋朝也是一段繁盛的年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宋代与欧洲各国都有了贸易往来,农业经济极为发达,人口急剧膨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3元明时期,成吉思汗西征,郑和的七次出海和朝贡贸易,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一不是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表现。

然而,盛极必衰,中日文化的岔路也就此开始。

1有关日文文化的起源有太多传说,因此本文择以“徐福东渡”为文化起源2出自杜甫《忆昔》3史学家陈寅恪言2.2从大化革新到明治维新——不断学习中的日本很多人认为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实际上,日本不仅仅善于学习,更善于在学习之余保留原本属于自己的文化。

公元645年,日本在孝德天皇的领导下,宫廷决心以令日本时节赞叹不已的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习俗改造日本,天皇引入了时使节们从中国学来的政治制度,官阶和律令,[2]使得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成立中央集权国家。

不过,日本从一开始起就没有照搬中国的无等级社会结构,在日本,将中国的官制授给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从而构成了日本等级制的一部分。

而且,与中国常常改朝换代不同的是,在日本,天皇不可侵犯,天皇本人是神圣的。

因此,尽管日本从中国输入了各种文化,但这些新的文明只不过为此后的世袭领主与家臣之间的争夺权力之战开辟了道路。

[2]大化革新如此,1868年的明治维新亦是如此,日本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的同时,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天皇依然是日本的最高精神领袖。

正所谓“和魂洋才”。

总之,虽说中日文化的本源是一致的,但是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垂直的“原发性文化”(如图1),而日本却是在保留自己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对吸收的其他文明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继发性文化”(如图1)。

比如,日本人引入汉字后,并未对汉字进行原封不动的模仿,而是进行了创新,通过模仿汉字的偏旁部首产生了属于自身的文字,创造了假名。

[3]正是由于这种继发性文化,从开始大化革新的那一刻起,中日两国的文化,就开始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而明治维新后,中日文化彻底分道扬镳。

3.席卷全球的近代化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化,继而,在不到100年的时间中,近代化席卷全球,各国无一不受到近代化的影响,中日两国也不例外,可是,一个成为了亚洲头号强国,一个却成为了东亚病夫。

3.1菊花帝国与东亚病夫日本为什么能成为亚洲强国?中国却成了为东亚病夫?从社会体系上来讲,中国缺乏一场犹如日本的倒幕运动来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而文化上呢?就拿1894年前后的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极为分散的,一部分以儒学的旧时封建文化思想;一部分以维新思想主导,支持近代文化改革;而还有一部分是准备直接推翻传统文化的革命派。

一个文化不统一的国家。

而日本呢?一个把宗教至于管辖之下,将之作为民族统一与民族优越性的特殊象征。

[2]日本民族具有十分强烈的精神信仰,看重精神胜于物质,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属于国家宗教生活之中的中心,属于超宗教形式的信仰。

[3]如此文化分散的国家,又如何战胜一个精神文化高度集中的国家呢?3.2战争阴影与矛盾心理日本成为二战亚洲策源地,给中国,美国等笼罩上战争阴影,亚洲各国无一不感受到了日本在战争中的疯狂,而这种疯狂,也来源于日本的文化。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专门对此进行了举例。

“在战役获胜时,日本的文官政客,军人都反复强调说‘胜利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压倒了美国人...’”;“日本士兵被教导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在民间,日本当权者也推崇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

日本精神战的根源就是因为日本的“天皇文化”——“对日本人来说,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的生活中心’”;“纵然日本战败,所有日本人依然遵从天皇。

”一言以蔽之,为什么日本能成为菊花帝国?为什么日本人会成为不怕死的战争机器?归根到底都是天皇。

但是,有这么一段描述日本心理的文献向我们揭示了日本文化的矛盾性。

“According to Kawai, in the Japanese psyche, the boundary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is much more vague than the Westerner's. He adds that in Japanese psyche,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sciousness is formed with the Self as the center, which is in the unconscious,it is even doubtful whether it really has the center’ (Kawai 1976). In other words,the ego is buried in the unconscious depth of psyche.”[4]简单概述一下,意思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被埋藏在无意识中,极不清晰。

”这与菊与刀中所提到的不谋而合——“日军被俘后竟然与盟军合作”;“他们丧失了名誉,作为日本人的日子也就结束了”;“日本人的行为似乎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的换另一条道路”。

其实很好理解,日本人的精神信仰是天皇,因此他们个体的自我就是被压制,直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自己再也无法效忠天皇的时候,要么自杀,要么换一个人效忠。

可以这么说,因为天皇,所以日本人严重缺乏独立人格。

三、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之间不会爆发大规模文化冲突梳理了中日文化发展的过程,分析了中日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那么在当今背景下,日本是否还会与中国爆发大规模文化冲突?我认为,不会,原因有一下三点:1.中日文化本源一致本文在第二部分就从理论上分析了中日文化本源一致的原因,现在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在反应中日文化本源一致性。

中国人和日本人把国家当成家,对国是忠,对家是孝;大米,茶和酒在中日两国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日建筑结构相似;中日两国的教育思想相类似,都十分重视教育 (5)2.在全球化的今天,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的世界已经不像过去,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加,无论是经济上的进出口贸易,还是政治上的外交行为,都是牵扯到许多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各国都无法绕开的大国,那么如果中日双方发生大规模冲突,必将影响中国的经济,从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那么又有哪国的经济愿意被影响呢?日本又怎么可能犯众怒呢?3.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和平成为主流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交流频繁的世界,是一个对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时代,在一个国家出现多种文化并存是常见的事情,比如美国的唐人街(华人文化),而除了中东地区的动荡,以及恐怖分子的破坏之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相对和平的,那么既然和平成为了今世界的主题,那么日本也必将遵守这一信条。

现在日本人已经认识到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失败的,他们十分希望在和平国家中重新取得尊重地位。

日本将证明:“帝国主义的称霸绝不是荣耀之路。

”[2]参考文献[1] 袁腾飞: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日本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年10月[2] 鲁思·本尼迪克特(美):菊与刀,群言出版社,2015年12月[3] 赵淼: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刊名:大观,出版日期:2017 ,期号:第2期[4] Megumi Yama:Ego consciousness in the Japanese psyche,刊名: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出版日期:2013,期号:No.1 页码:52-72[5] 杨森:浅谈中日文化的异同,刊名:鸭绿江(下半月版) ,出版日期:2016,期号:第1期页码:218My view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cultures——the impression after reading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Sword"Abstract:Both China and Japan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 but finally they performance two totally different cultural road.During this time ,Japan casted a deep shadow of the war on China. So far,some Chinese still have been anxious whether there will an another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This paper will base on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to analysis the such big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Japanese culture and state why here won't be a large-scale cultural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Key words: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Japanese,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the 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globalization,cultural diversit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