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平仄标注
平仄的定义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 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 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 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 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近体诗的标注
平声 仄声
普通话的声调
阴平 一声
—
阳声 四声
入声
!
入一 声二 归声 仄平 很三 奇四 特仄 。,
入声字分散在四声中,需要提前查找。如:欲、莫、不、 一、白、日、出、色、客等等,用“!”表示。
标注规则
在古诗的诵读中,平仄长短有变化,具体要求如下: 平长仄短入促韵绵长。 即:平声字念长些、仄声念短些、入声字念得急促、 押韵字念得绵长。在标注中,平声用“一”标注,仄声 用“I”标注,入声字用“!”标注。 在具体的标注中,平声又分短平、中平、长平。第 一、第三、第五字时的平声念短平、第二、第四、第六 字的平声念中平、押韵字时平声念长平。 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