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


D:这种拗救常与救孤平相结合。如: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也有把“平平平仄仄”写成特殊句 式“平平仄平仄”称为拗救的,即认为第 三字拗第四字救。
2、古四声和今四声的不同
(1)古四声 (《平水韵》及方言;部分方言分 阴阳) 平(平):烟盐、昌长 上(仄):勇纸赏孔苦
去(仄):店电、众重 入(仄):读局学月肉 调值:《康熙字典》:“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 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 藏。” (2)今四声(普通话) 阴平55(平): 烟冲通欧箫风 阳平35(平): 盐虫同楼姚冯 上声214(仄):演宠统搂晓讽 去声51(仄): 艳众痛漏笑凤
说明:

其实只有两种格式。第一种和第四种、
第二种和第三种都可以合并,因为它们只
有第一句是否用韵的差别,即:第一种和
第四种、第二种和第三种从第二句开始后
面的平仄都一样。
5、七言律诗及五七言绝句的平仄
(1)七言律诗平仄:在五言前面加上与本 句前两个字相反的平仄。例如: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近体诗的平仄
——庐山区老年大学讲座稿(一)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
1、古体诗:字数、句数、平仄、押韵都较自由, 唐以前的如汉乐府、陶渊明诗、谢灵运诗等,以 及唐以后人们模仿古体而写的诗歌。 2、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定型于初唐、 盛唐达到尽善尽美、讲究平仄对仗的一种新诗体。
3、永明体:过渡阶段,讲究四声八病。 4、律诗的四“律”:平仄律、同韵律、对偶律、 定字定句律。讲究平仄是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本质 区别。
2、可平可仄之处
七言第一字都是可平可仄的,第二字该 平就平该仄就仄,后面五个字与五言一样, 因此只需讲五言。
(1)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句 式的第一个字都是无条件的可平可仄的。 如仄仄平平仄可写成:“西陆蝉声唱” 、 “明月松间照” ;仄仄仄平平可写成: “来对白头吟” 、“天气晚来秋”。
3、如何分清古音的平声和仄声?
(1)按照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为平声, 上声去声为仄声;但要识别出混入阴平阳 平中的古入声字,不能把它们当作平声。 如读、发、答、说、达、竹、局等。 (2)总结出自己方言的调值,除了阴平阳 平这两种调(少数方言平声不分阴阳如瑞 昌市区话)的字,其他都是仄声。 阴平如:烟、通、欺、昌、星、温; 阳平如:盐、同、奇、长、行、文。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
李商隐《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3)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四(六)分明”之说半对半不对。除了上
面讲的,还要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调,因此
一三五有时不能不论;二四六有时也可以
不分明,如上面讲的第三点特殊句式“平
平仄平仄”。
3、粘对的规则
(1)对:即相对、相反,指近体诗每一联 的上下联(绝句也可以看作是两联)平仄 基本是相反的,即平对仄、仄对平。比如, 上联是平平平仄仄,下联就是仄仄仄平平。 如:山随平野尽,月涌大荒流。上联是仄 仄平平仄,下联就是平平仄仄平。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起仄收) (仄起平收) (仄起仄收) (平起平收)
(3)说明:
以上就是所谓的“律句”。其实就是让语音 的长短、轻重交替搭配,从而形成节奏感。比如: 白日(短重)—依山(长轻)—尽(短重), 黄河(长轻)—入海(短重)—流(长轻);
红军(长轻)—不怕(短重)—远征—(长 轻)—难(长轻),万水(短重)—千山(长 轻)—只(短重)—等闲(长轻)。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平平仄仄平
首先,第一个字如果用了平声,第三个字 是可平可仄的。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其次,第一字如用仄声,叫做犯孤平,要 把第三字改为平声,叫救孤平。如: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关于拗救
(1)概念:前面某个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 仄声,称为拗,后面在恰当的位置补偿一 个平声,即把该是仄声的字改为平声,称 为救。 (2)做法: 第一,主要指“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子 的两个平声字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都写成了 仄声,就把它的对句即“平平仄仄平”的 第三个字写成平声。
A:第三字拗。如: 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秋”救 “几”)
部分诗词论坛: 中华国风文学 居庸诗社 天涯诗词比兴 中华诗词
中国古典文学 江右诗社
中国北社 古风
菊斋
(3)平平平仄仄
第一,一般情况下,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 如: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 坐观垂钓者、与君离别意。
第二,如果后三字写成了“仄平仄”,第 一字只能用平声,不再可平可仄,即成为 一种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如:无为 在歧路、 仍怜故乡水 、 疏影横斜水清浅。

因此,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
4、以五言为例由粘对规则推导出近体诗平仄
四种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首句平起平收
王昌龄《送张四》: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无”救“冷”)
这种拗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பைடு நூலகம்
B:第四字拗。如: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吹”救 “不”)
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何”救
“里”)
C:三四两字皆拗:如: 杜甫《送远》: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霜”救 “岁”“月”)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登”救 “意”“不”)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五、七言绝句的平仄
都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前半、后半、中间、头尾 各两句都行。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关于平仄
1、平仄的概念:根据汉语字音的长短、发 音时气流是否平缓区分。发现者:南北朝 齐梁期间的沈约、周颙等人。 (1)平声:字音可延长,气流平缓,发音 较轻 。如:公、高、低、烟、红、游、同、 通、回、江等; (2)仄声:仄即不平,字音不能拖长,发 音较轻重。如:贡、稿、雪、仗、色、快、 勇、痛、口、匠等。
说明:
第一、这主要是指第二字第四字这些节 奏点而言。因为七言第一字全可平可仄, 五言第一字及五、七言第三字多有可平可 仄处,则不完全相反。如上举王维的《山 居秋暝》“明”对“清”都是平声; 第二、如果第一句入韵,最后一个字平 仄也不相反。如: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 寻。(王安石《疏桐》) “红军不怕远征 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指近体诗的 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与上一联对句 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即第三句跟第二 句、第五句跟第四句、第七句跟第六句的 第二个字平仄一致。
比如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也有失粘失对的例子
失对:如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qi4) 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 疾如鸟。”
失粘(折腰体):如唐·李约《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徐特立《言志》
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犹能抑九霄。
怎如杨柳新荑弱,偶遇春风即折腰。
三、近体诗的平仄
1、四种基本句式:(可构成两副对子,易记) (1)五言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2)七言(五言前加与前两字相反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