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平仄律
一、近体诗定型历程
1、四声及永明体:
沈约周颙提出四声论,把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沈约、王融、谢眺、范云等创立了永明体,将四声应用于诗歌,提出了“八病”,为近体诗格律奠立了基础。
2、四声二元化
刘韬将四声分为平声和非平声,使得汉字在声调上划分成两个单元,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平仄”。
为近体诗平仄律迈出了重要一步。
3、换头术
元兢提出了换头术,确立了近体诗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粘对”。
4、对仗
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和“八对”,明确了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5、唐律定型
经王绩、沈佺期、宋之问践行推广,形成科举应试用的近体诗。
以诗作为科举应试题目在盛唐初期,多数人认为在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即唐玄宗即位的第2年。
二、两个概念
1、格律诗
诗可以分格律诗和自由诗
格律诗:除每行字数一样以外,还要符合一定押韵和声调规则
近体诗是唐代科举应试的格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也是格律诗最典型的代表。
但近体诗不等于格律诗。
下面就会讲到
2、平仄
汉字声调有古四声和新四声,按平声和非平声分为两种,非平声称为仄。
在唐之前不叫仄,大家都称呼,平声和彼三声,到了盛唐才有“仄”的概念。
“彼三声”后来被叫做“仄声”。
大家看平仄律书籍注意这点
以七言诗为例,简单讲解一下平仄律
三、句型结构
诗由诗句组成,诗句由哪些单元组成呢?
我们看一首诗
杜甫【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不难发现,句型结构是2+2+3,这种结构几乎就是标准
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
寒衣处处催刀尺
当然也有例外的:
如:出山雲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吾心
四、诗句的平仄
根据诗歌句型,两个字一个节拍,来确定平仄规则。
尾字是韵脚,尾字的平仄与押韵相关,先搁下它后面再讲,这样七言诗每句就成了6个字,两个字一个节拍,六个字就成三个节拍。
为了体现诗歌的节奏感,所以每个拍声调要有所变化,如果声调分成平仄两类,那么平仄交替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个今人也叫交替,一拍两个字,着落点自然就是后一个字,这样就有了2 4 6分明的说法,也就说单一诗句第2、4、6字的平仄要求—交替。
如:玉露(仄)凋伤(平)枫树(仄)林,
巫山(平)巫峡(仄)气萧(平)森。
上面诗句第2、4、6字的平仄是:仄平仄或者平仄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五、律联平仄要求
上下两个诗句我们称为律联,绝句由两个律联组成,七律由四个律联组成,排律由四个以上律联组成;唐代科举应试最常见是六个律联12句,这也可以说科举应试的基本标准
下面讲一个律联上下诗句的平仄要求,律联的上句与下句平仄要异声相对(平仄相反),前人称之“换头”,“换头”是专业术语,大家要记住,重点也是在于第2 4 6字。
异声相对(平仄相反、换头)使得律联上下诗句声调富有变化,不会显得单调呆滞。
如:寒衣(平)处处(仄)催刀(平)尺,
白帝(仄)城高(平)急暮(仄)砧。
上面上下诗句第2 4 6字,平仄相反。
六、律联间平仄要求
两个律联上下句间平仄有要求吗?有三种对应关系
(1)平仄相反(相对)
这样形成了对式格律诗,也叫折腰体。
举个例子
送元二史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一联与第二联衔接是第二句和第三句。
平仄如下:
第二句:客舍(仄)清清(平)柳色(仄)新,
第三句:劝君(平)更尽(仄)一杯(平)酒,
可见上下句第2 4 6字平仄相反(相对),第一联与第二联衔接平仄相对,所以称对式格律诗,这种格律诗在隋唐前很流行。
再举两例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回乡偶书(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刚才举了四首都是名诗
下面讲第二种衔接
(2)平仄相同(相粘)
这样就形成了粘式格律诗,这也就是近体诗平仄律。
举例: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两个律联之间即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
第二句第2、4、6字:缕(仄)烟(平)影(仄)
第三句第2、4、6字:少(仄)荷(平)倚(仄)
他们之间是平仄相粘(相同)
杜甫【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粘式格律诗在唐代是主流,有人统计说占75%以上,所以就不再举例子了。
(3)第三种:时而相对、时而相粘;
例如第一联与第二联相对第二联与第三联相粘
这个叫混合式格律诗
举个例子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显然“风流儒雅亦吾师”与“怅望千秋一洒泪”平仄相对
而“萧条异代不同时”与”江山故宅空文藻“平仄相粘。
再举:
积雨辋川庄(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黎炊黍饷东嵫。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江楼月(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七、句尾平仄及押韵
前面说了6个字,句尾就是每个诗句的最后一字,也叫末字或尾字。
尾字平仄要求与其是否押韵有关。
近体诗偶句尾字要押韵,即第2、4、6、8句尾字要押韵,押韵的尾字称为韵脚,韵脚应为平声字;第3、5、7句尾字不许押韵,非押韵尾字叫白脚,白脚应为仄声字。
第一句尾字可押可不押。
若押韵,要用平声字;若不押韵,要用仄声字。
八、古人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只是便于初学者记忆,说法不够精准。
135可平可仄是有条件的,在确保不犯声病的前提下,是允许可平可仄。
这里指的声病是:三仄尾、三平尾和孤平。
246分明,常规情况是正确的,特殊句式另当别论,特殊句式指的是子类(丑类)特拗。
声病和特拗我们下一次课会讲到。
平仄律总结成三句话
1 一句之内第2、4、6字平仄交替
2 一个律联之内上下句第2、4、6字平仄相对(相反)
3 两个律联之间前后句第2、4、6字平仄相粘(相同)
九、上面以七言诗为例,讲解了平仄律;七言诗前面去掉两个字,就成了五言诗,而不是从后面去掉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