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保健学复习资料

体育保健学复习资料

体育保健学复习资料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将抗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三良好”(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3.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积极的、适应良好的、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

4.根据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将健康分为第一状态(健康状态)、第二状态(疾病状态)和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

MDI健康评估的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第一状态;70分以下为第二状态;70-85分之间为第三状态。

5.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健康的发育状态、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的能力和支持、人类生物学和遗传、卫生服务。

6.自然科学的体育健康观:(1)运动促进心理健康;(2)运动带来积极的生活方式。

7.适量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适量运动是指根据运动者的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

(1)减少过早死亡;(2)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死亡;(3)减少心脏病和直肠癌发病危险;(4)减少?型糖尿病危险性;(5)减少和预防高血压病;(6)减少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7)减少背下部疼痛发生的危险;(8)促进心理健康,减少抑郁症、强迫症和孤独感的发生;(9)帮助预防和控制不良习惯;(10)帮助控制体重;(11)帮助强健筋骨、肌肉和关节;(12)帮助减轻疼痛。

8.只有当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120-150次/min之间波动,锻炼时间达到20-60min,每周至少运动3-5次,才能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9.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外环境和内环境组成的。

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运动环境卫生中所阐述的环境主要是外环境中的自然环境。

10.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急、慢性中毒; (3)致突变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致癌作用; (4)致畸作用; (6)其他。

11.室内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要求:体操馆:使用面积人均占地4m^2。

球类馆:篮球馆最少不低于7.5m;排球馆最少不低于8.5m;球场边线至墙壁距离最少不小于2m。

游泳馆(池):更衣室--存衣室--厕所--准备活动室--淋浴室--涉水室--游泳池水质标准:ph7.2-8.0;余氯含量不低于0.3mg/L;/ml;大肠杆菌不超过3个/L。

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12.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能源物质)合物组成的营养素。

13.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导致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导致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导致佝偻病。

14.体内含量大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包括钙、磷、钾、钠、镁、氯、硫等7种;含量小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微量元素,它们是锌、铜、铬、钴、锰、钼、锡、钒、碘、硒、氟、镍、硅。

15.水是人体数量最多的成分,约占体重的50%-60%,包括饮用水、代谢水和食物中的水。

16.膳食纤维指的是人体不能消化的多糖类,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等食物成分。

生理功能:预防便秘;控制体重,防止肥胖;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

17.运动与补糖:补糖的意义:运动前补糖课增加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还可增加血糖的来源; 运动中补糖能够提高血糖水平,减少肌糖原消耗,延长耐力时间; 运动后补糖促进肌糖原的合成,有利于疲劳恢复。

运动后补糖时间越早越好,肌糖原合成的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运动后骨骼肌糖原合成酶含量增高,活性增大,随着时间延长,酶含量和活性均逐步下降。

补糖的方法:运动前补糖有两种,一是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前数月,将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比增加到60%-70%(或10g/kg);二是在运动前1-4h补糖1-5g/kg,固体糖和液体糖均可,在运过前1h补糖最好使用液体糖。

运动中补糖:一般采用液体糖,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隔30-60min补充一次,补糖量不低于60g/h。

运动后补糖:原则是补糖越早越好,最好在运动后即刻,头2h内以及每隔1-2h 连续补糖,补糖量为0.75-1g/(kg?h),24h内补糖总量达到9-12g/kg。

18.运动性脱水补液的原则:少量多次进行补充,同时还应适量补充无机盐。

19.比赛当日赛前一餐的饮食营养原则和措施:(1)赛前一餐的事物体积要小,重量要轻,能量要足;(2)赛前一餐在比赛开始的3h以前完成;(3)比赛当日不宜换食新的事物或改变习惯的饮食时间;(4)大量出汗的比赛项目及在高温环境下比赛时,应在赛前补液500-700ml;(5)赛前不宜服用咖啡或浓茶,以免引起赛中的利尿作用,赛前不可服用含乙醇的饮料;(6)耐力性项目比赛应进行赛前补糖,为避免胰岛素效应,补糖的时间应在赛前15-30min内进行,补糖量应控制在50g/h左右。

常用的补糖种类:葡萄糖、蔗糖、果糖和低聚糖等。

20.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2)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3)生长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协调统一的;(4)生长发育是同化和异化的矛盾的统一;(5)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也不均衡,有的早一些,有点晚一些。

21.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要求:根据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1)防止骨弯曲、变形,注意培养他们养成站、立、跑、跳的正确知识;(2)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3)不宜在坚硬的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4)避免从高处往下跳的练习;(5)不宜过早从事力量练习;(6)宜进行柔韧性练习;(7)注意预防运动损伤。

根据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1)儿童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2)多采用直观教学和示范教学手段;(3)不宜要求他们做过于复杂、精细的技术动作;(4)在教学中注意对青春发育期的女少年循循善诱、鼓励、启发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兴趣。

22.女运动员在月经期的四种表现:正常型、抑制型、兴奋型、病理型。

月经期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应注意:(1)运动负荷的安排要适当减少,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2)不宜游泳,注意一般卫生;还应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下肢部不应受凉;冷水浴也应暂停。

(3)月经期间应避免做剧烈的、大强度的或震动大的跑跳动作以及使腹内压明显增加的屏气和静力性动作。

(4)对月经紊乱以及痛经和患有生殖器炎症的女生,月经期间应暂停体育活动。

(5)对于身体健康,月经正常,平日又有一定训练水平的女少年运动员,月经期间可以安排一定量的运动训练。

23.老年人的适宜运动负荷:170-年龄;运动后5-10min内脉搏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较为合适。

24.体育课的医学观察:(1)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机体反应;(2)观察课的组织和教法;(3)观察和检查运动环境、场地设备的卫生条件。

25.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评定:指数法:生理负担量指数=体育课平均脉率/课前安静时脉率百分法:K%=(体育课平均心率-课前安静时心率)/(体育课最高心率-课前安静时心率)*100%26.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以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主观感觉:精神状态、运动心情、不良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客观检查:脉搏、体重、运动成绩、背力、握力、肺活量、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女子还应填写月经卡。

27.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脉搏、血压、心功指数、蛋白尿、血红蛋白、其他指标:HB、T/C、CK、BUN、ECG。

28.兴奋剂:一是禁止服用的药物,二是各种兴奋剂手段的应用。

兴奋剂的分类:刺激剂、麻醉止痛剂、合成类固醇、利尿剂、β-阻滞剂、其它激素、血液兴奋剂等几类。

29.减体重措施:控制饮食量和饮水量;加大排汗量;利尿剂;采用泻药、食欲抑制剂以及自我催吐等。

减轻或控制体重的注意事项:(1)减体重应循序渐进,适宜的减体重速度是每周1kg,不超过3kg;(2)减体重期间的饮食饮食高蛋白、低热能,并有充足的维生素和必须的无机盐;(3)注意水盐代谢平衡,一日水分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ml左右;(4)不宜采用腹泻药、食欲控制剂、利尿剂以及自我催吐来减轻自己的体重;(5)减体重期间要加强医务监督。

30.运动应激综合症(过度紧张):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类型和治疗:(1)单纯虚脱型:卧床休息、保暖、可饮用热水或咖啡;较重者可吸氧,静脉注射葡萄糖液等,以加速恢复。

(2)晕厥型:平卧,头稍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进行脉搏、血压、体温、心电图等检查。

效果不明显者迅速送附近医院进行处理。

(3)脑血管痉挛型:平卧,头稍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脑部的一系列检查,以发现脑血管的病变。

(4)急性胃肠综合征:尤其是发生胃出血者,应暂停专项训练,休息观察,必要时服用止血药物,吃流食、半流食和易消化事物,1-2周课恢复训练;若反复出血,则应做安静时和运动后胃镜检查。

(5)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半卧位,保持安静,并保暖,针刺或指掐内关和足三里穴。

31.运动员贫血的原因和机制:(1)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性贫血(2)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运动员的铁平衡。

铁排出途径:基本丢失是由于皮肤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系统黏膜上皮细胞死亡脱落所致;月经铁丢失;生长期需要量。

运动引起的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征象:(1)呼吸循环系统:出现心悸、呼吸局促等表现;(2)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反应能力低等症状;(3)内分泌系统: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4)体征: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舌乳头萎;严重时出现肢体浮肿。

31.运动中腹痛:(1)运动性腹痛:肝淤血、呼吸肌痉挛、胃肠道痉挛或功能紊乱;(2)腹内疾病:急慢性肝炎和胆道疾病、溃疡病、肠结核、慢性阑尾炎;(3)腹外疾病:右肺下叶肺炎、胸膜炎、肾结石以及腹肌损伤。

治疗:(1)对因腹内或腹外疾病所致的腹痛,主要根据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2)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的技术、战术训练;(3)调整呼吸与动作的节奏,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距离,一般疼痛即可消失;(4)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5)运动中出现腹痛后,可适当减慢速度,并做深呼吸。

预防:(1)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2)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3)合理安排饮食,在激烈运动前既不要吃得过饱,又不要在饥饿的状态参加训练和比赛;餐后经过1h半才能参加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