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高三历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辉煌灿烂的文学 (1)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
线索一
复习线索
线索二 第 二 部 分 模 块 一 专 题 三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
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 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第(1)问,“主张”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仁政”“无为” “明法”即可概括得出;“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状况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分析出“,“特点”抓住“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
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 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已经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我国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 印刷术 我国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
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 素中发展和丰富。
[知高考考什么]
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思想 “仁” 人文精神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 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成京剧。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在内容上,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
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对事 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 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理论探究。
(3)在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
解析:选 D 。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
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 诚意。A、B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D。
3.(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二、宋明理学 派别
代表 哲学
伦理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程颐
原则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
就是人性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
主
张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源
“理”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③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书、楷书阶段。 (2)书法:
①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
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②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
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
(3)《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三部农书
(1)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2)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3)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三部医学名著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他被后世称为“医圣”。
(3)明代李时珍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3.吸收与改造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 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 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 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与继承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 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 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史论必记】
古代中国,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
艺术,都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过辉煌灿烂的成就,对周 边国家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了解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清理文学艺术的遗产,剔除文学艺术的封建性糟粕,吸收其 精华,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精 神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
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 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
时期,程朱理学形成,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明清之际,早
[看高考怎么考]
1.(2012·浙江高考)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 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 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解析:选 B 。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依据康熙帝的作为进行 思考。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①③④正确,材料不能体 现“提升满族文化”的内容,故B项符合题意。
2.(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
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 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一、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 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 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 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
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
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 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 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 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 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 中亚歌舞 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 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 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4)戏曲: ①戏曲的起源:“傩”在先秦时期被国家礼仪所吸收,成 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②南戏与杂剧:两宋之际,在浙江一带,流行一种戏剧形
式,人们称之为南戏;到了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 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③京剧的形成: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流行于安徽的四大 徽班进京,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等。道光帝在位时期形
工磁体的指南针
2.三项天文学成就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2)秦汉时已有天体观测的水运浑天仪。
(3)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天仪——“简仪”。 3.三项数学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三国时期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
作出了贡献。
[谋定高考快行动]
常考点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对儒家思想演变的考查。要求
认识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综合考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过程,著名的儒家及其主张
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二、古代文学鲜明的时代特色 (1)奴隶社会时期的《诗经》,其中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
抗压迫的强烈要求。
(2)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抒发了作者希望楚国改革富 强和对遭受排斥的强烈不满。他创造“楚辞”体,也成为一种 新的诗歌体裁。 (3)秦汉时期的赋是一种新型文学体裁,词藻虽然华丽, 但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语言清晰、 感情真挚。 (4)魏晋南北朝时,士族统治腐朽,陶渊明厌恶官场腐败
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
会、贯通“理”
的反省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理学集 大成者
陆九渊
王阳明
心学集 大成者
发展理学 地位
开创心学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未取得统治地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 评价 欲求。但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