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年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年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

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

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

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

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

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

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第一,不推崇战争。

中国文化爱好和平。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

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

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

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

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

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

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

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

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

《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

《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

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

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骑马射猎、团队协作为生活常态的游牧民族,与耕地种田、个体劳作的农耕民族相比,自然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B. 中华文明在中原农耕地带崛起之后,经受住了北方强悍游牧民族长时间的军事压迫以及战争的考验,一步步地发展壮大。

C. “仁者爱人”、“慈悲为怀”及“兵者,不祥之器”,儒、释、道三家直接表达对战争看法的言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战争观。

D. 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有为追求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基因,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推崇谦谦君子的民族心理,决定了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不推崇战争的理念,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曾经任人宰割的历史根源。

B. 中华民族为追求正义,明知必败亦勇敢应战,这种“重义轻死”的精神传统,成为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因素。

C. 不推崇战争,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对于战争缺乏研究,如《尚书·泰誓》就有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关系的相关表述。

D. 《孙子兵法》将得民心为内涵的“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之首,这是本民族“胜负根本在民心”战争观的有力证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帝北逐荤粥,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表明军事优势并非只由兵士的军事技能、武器装备所决定。

B. 中华民族反对一切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惧怕战争,只是本民族不好战尚武,不以战争杀伐为乐。

C. 中华民族重义轻死的文化人格,演化为中华儿女面对战争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呈现出不恃强凌弱的民族品格。

D. 中国文化推崇“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的理念,宣扬“舍生取义”的精神,说明相较于战争结果,中华民族更看重战争的正义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双基夯实(每题2分)4.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吁.嚱(xū)石栈.(zhàn)秦塞.(sài)抚膺.(yīnɡ)B.巉.岩(chán)吮.血(shǔn)鱼凫.(fú)崔嵬.(wéi)C.江渚.(zhǔ)颔.联(hàn)潦.倒(liáo)颈.联(jǐnɡ)D.万壑.(hè)飞湍.(tuǎn)萦.回(yínɡ)喧豗.(huī)5.对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畏途..岩不可攀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

C.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鼻不敢出气,唯两胁运动以换气。

D.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二、解释下列句子(每题5分,共15分)1.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橘诗【南朝】虞羲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曹操《短歌行》中“(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2.《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4.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

5.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6.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茏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