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B.系数预测法
国家对各地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每年都有控制指标,根据 这一指标可以测算出从现在至人口增长高峰年期间的耕地减 少量,据此即可计算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重要指标的测定
(1)农作物单产预测方法。
• 趋势推导法
把农作物产量看成是光、热、气、土壤等环境因素与科技进 步、投人水平和政策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时间序列分 析可以反映变化的历史趋势和规律,由历史资料可以外推出 目标年的单产。
4.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比例尺为1:5 000(或1:2 000),图上应标明建设用地规模和 界线,一、二级基本农田分布和界线,一级保护区位置和编号, 其他用地界线。
5.土地分等定级图 一般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上标 出地块等级,有条件地区也可单独制图。
6.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工程建设规划图
c.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田保护面积的测定 将目标年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进行平衡,即可测定出基本农
田保护面积(一级保护面积)。 B.人口—土地—经济系统模型预测法
通过建立人口—土地—经济系统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而计算 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2)间接测定法。
具体思路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现有耕地面积与预测建设用地 面积之差,可采用人口预留法和系数预测法两种主要方法。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一、概念 基本农田系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 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 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二、规划的技术要点 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测定方法
主要有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1) 直接测定法
主要包括农产品需求量预测法和人口—土地—经济系统 模型预测法两种。
A.农产品需求量预测法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必须保证一定 的农田面积。
其技术路线为:按照目标年农产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来测算 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具体分成三步:
a.农作物单产预测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出目标年的单产水平。
b.农产品需求量预测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有关部门对人民生活不同发展水 平的消费需求预测,测定满足人口发展所需的农副产品 (粮 食、油料、蔬菜及动物性食品等) 数量,再加上一定的输人 输出产品量,即可求得目标年全社会的农副产品需求总量。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主要突出基本农田保护区、村镇建 设发展控制用地和道路的布局。
(6)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管理办法等;
(7)其他专题规划说明。
规划说明书要附有现状资料调查表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 农田保护区分布图等。
土地整理规划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Land Re-adjustment或Land Arrangement) 系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 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 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 有序化和集约化。
二、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一) 土地整理的范畴
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农地整理
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 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 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农田整治。
如兴建或改造沟渠和田间道路,建立或健全节水、节地、高 效的排灌系统,建立农田防护林带,清除耕地中的坟头,填平农 田中的废坑塘,以及平整土地等。
2.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比例尺为l:5 000(或1:2 000),图上应标明行政村区域界线, 村庄建设用地界线,耕地分布状况和其他各类用地界线。
3.乡(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比例尺为1:10 000,图上应标明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界线, 一、二级基本农田分布和界线,基本农田保护区位置和编号, 其他各类用地界线。
A.人口预留法。人口预留法即按历年人口增长趋势,预测人口 增长高峰年和高峰年的人口总数;然后按建设部门规定的人均 用地标准,测算出建设用地总需求量,它与现有耕地面积之差 即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可用下式表示:
•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现有耕地—(人口高峰年城镇预测人口× 城镇居民人均用地标准+人口高峰年农村预测人口×农村居民 人均用地标准)
• 专家系统法。影响农作物单产的因素是繁多的,有些因素是 无法定量和无资料可借鉴的,特别是未来农作物的品种、耕 地栽培技术和种植制度等,就需要采用专家咨询方法,请专 家们依靠长期积累资料和经验作出预测。
(2)农产品需求量预测方法
农产品需求量的预测可以通过历史人口生活消费的历史分析, 来掌握消费水平变化的长期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消费水平。
7.乡 (镇) 和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说明书 主要表述 划定的成果和依据,特别是图纸无法表述的内容。
主要包括:
(1)现状经济社会调查资料、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问 题;
(2)人口(包括小城镇集聚人口)规模的计算方法和依据;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测算方法和依据;
(4)村镇建设发展控制用地的测算方法和依据;
1.实地勘查 以乡(镇)为单位,通过实地勘查,落实一、二 级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保护区实地界线和建设预留地 的范围。
2.编号登记 对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区和建设预 留地进行编写登记,内容包括四至、面积、利用类型、 保护级别和用地类型。
3.签订公约 在登记的基础上,签订保护公约,确定保护 责任人,明确责任人的保护面积、界线、责任和奖惩制 度。
4.设置标志 在保护片、块、区的界线上设置标志,标志 牌上应有保护片、块和区分布示意图,保护范围,本保 护片、块、区内基本农田面积、等级、期限、保护措施 (村规民约等)。保护标志一般应以县为单位统一编写。
四、主要成果
1.乡(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比例尺为1:10 000,图上应标明乡(镇)行政区域界线,居民点 界线和各类用地界线。
(3)人口预测法
常采用人口自然增长法和劳动平衡法
(4)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A.根据人口增长高峰年城镇预测人口和农村人口增加数, 以及建设部门确定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均用地指标,求得建设 用地增加数。
B.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用系数推算法与定额指标相结 合的方法测算建设用地需求量。
三、划区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