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衰竭(ICU讲课用)

呼吸衰竭(ICU讲课用)

另应注意,因发绀的程度与还原型血红蛋白含量 相关,所以红细胞增多者发绀更明显,贫血者则 发绀不明显或不出现;
严重休克等原因引起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即使 动脉血氧分压尚正常,也可出现发绀称, 作外周 性发绀;
而真正由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引起的发给,称 作中央性发绀;
发给还受皮肤色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通气不变
血流↓
病肺
健肺
V/Q↑↑
肺泡通气未充分利用
死腔样通气
2、V/Q失调主要影响O2 、无CO2 原因: 1.A.V.氧分压差(59mmHg)比CO2分压 差(5.9mmHg)大10倍. 2.氧离曲线S形已达平台,无法多带O2 ,而 CO2解离曲线呈直线.
(四)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肺动脉内的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入肺静 脉,导致PaO2
治疗措施:
1、每1-2小时改变体位,从仰卧位转换为侧 卧位,积极采取胸部理疗,吸痰。
2、保持35-45°的端坐体位,以减少腹部的 压迫。
3、机械通气加用叹气、CPAP、PEEP等模式。
4、特别关注切口疼痛以及腹痛的处理,镇痛 和降低腹压。
低灌注状态所致的Ⅳ型呼吸衰竭:
原因:常见于心源性休克、低容量休克或 脓毒性休克患者,而并未发生肺部病变。
低氧血症型(Ⅰ型) 高碳酸血症型(Ⅱ型)
(二)按照发病速度和病程分为: 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
急性呼衰起病急,数分钟或数日内发生, 机体来不及代偿,症状重,预后差。常由气胸 和气道异物引起。
慢性呼衰起病缓慢,多为慢性肺部疾病所 致,常在诱因的作用下急性发作。
二类特殊类型的呼吸衰竭
肺不张型呼吸衰竭:即围手术期呼吸衰竭, 现称为Ⅲ型呼吸衰竭。 原因:由于异常的腹部情况使呼吸出气的 肺容积低于增加的关闭容积,因而导致肺 下垂部位的肺泡出现进行性塌陷,导致急 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缺氧、CO 2潴留、感染、休克、肾功能下降、利尿 剂应用及其他治疗措施应用不当可致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失衡与电解质代谢密切相关,酸碱失衡出现,必然 影响离子交换、排泄及重吸收过程,造成电解质紊乱。
常见呼酸、呼酸+代酸、呼酸+代碱、高 k+低Cl-。
第二节 急性呼吸衰竭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兴奋呼吸中枢 — 呼吸加深加快 — 通气量 促进病人清醒 —— 利于咳嗽、排痰
适用于严重通气不足、神志不清、呼吸浅、慢 者,配合给氧(防止氧疗造成呼吸抑制)
注意: 1)必须保持气道通畅 2)严重限制性通气障碍或广泛肺病变—只增
加频率,不增加潮气量,效果差 3)过度应用 — 增加机体氧耗量 — 缺氧加重
(一) 肺泡通气不足
指单位时间内进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减少,导致体 内CO2潴留和低氧血症。可用以下两公式说明:
PAO2=0.863×VCO2/VA CO2产量(VCO2 )是常数 肺泡通气量( VA)与肺泡CO2分压( PAO2 )呈反比 关系。
当VA下降,导致PaCO2升高后,必然引起相应的PaO2 下降 以下公式可说明:
(三)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
维持正常气体(O2 、CO2)交换,肺泡通 气和血流灌注比例(V/Q) 必须协调
正常肺泡通气 4升/min 心排血量 5升/min
V/Q=0.8(4/5)
保持V/Q 0.8比例,肺可获得最大换气效率
1. V/Q失调的类型和原因
(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2)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3)抑制性神经递质( 氨基丁酸)生成 - 神经
功能紊乱
CO2潴留
轻度-皮层下刺激加强、中枢兴奋 重度-脑脊液[H+] -影响脑细胞代谢、兴奋 、
头痛、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 乱、扑翼震颤、嗜睡、昏迷、抽搐。
缺O2
PaO2<60mmHg--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和视 力轻度减退
PaO2<40-50mmHg--头痛、不安、定向与 记忆力障碍、精神错乱、嗜睡
较早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病情加重时出现呼吸 困难,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如三凹征;
中枢性疾病或中枢神经抑制性药物所致的呼吸衰 竭,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如陈-施呼吸 (Cheyne-Stokes respiration)、比奥呼吸 (Biot's respiration)等.
临床表现-发绀
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 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 90%时,可在口唇、指甲出现发绀;
(2)机械通气
无创机械通气——持续正压通气 气管插管(经口或鼻) 气管切开——人工气道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 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 ➢ 气道分泌物多且有排痰障碍 ➢ 有较大的呕吐反吸的可能性,如球麻痹
或腹胀呕吐者 ➢ 全身状态较差.疲乏明显者 ➢ PaO2<45mmHg,PaCO2>70mmHg ➢ 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COPD
气流阻塞
支气管哮喘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2、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 4、血液循环系统表现 5、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6、高粘度综合征 7、其他
呼吸困难
•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在呼 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
•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严重时发展为浅 快呼吸,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呈点头 呼吸或提肩呼吸;
注:PAO2 —— 肺泡气氧分压 FiO2 —— 吸入气氧浓 PB —— 大气压 PH2O —— 水蒸气压 R —— 呼吸交换比率
肺泡通气不足发生机理
(二)弥散障碍
指氧、CO 2等气体通过肺泡膜进 行交换的物质弥散过程发生障碍。
气体的弥散量取决于
➢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肺泡的面积与厚度 ➢气体的弥散常数 ➢血液与肺泡接触的时间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 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 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 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 合症。称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明确诊断有赖于血气分析。
诊断呼衰的血气标准:
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一个大气 压空气、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 血量降低等因素条件下 动脉血氧分压
必须指出:血气分析指标并不是硬性规定, 指标是为临床服务的,应结合患者的病史、 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二、呼吸衰竭的病因
1.呼吸道阻塞性病变 2.肺组织病变 3.肺血管疾病 4.胸廓胸膜病变 5.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
三、呼吸衰竭的分类
(一)按照血气变化分为:
PaO2<30mmHg -- 神智丧失;昏迷 PaO2<20mmHg--不可逆转的脑细胞损伤
(二)缺O2对心血管、循环的影响
(四)对肾功能的影响
及时治疗,随着外呼吸功能的好转,肾功 能可以恢复
(五)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若缺氧能够及时纠正,肝功能可以恢复正 常
(六)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
动脉血气分析 肺功能检测 胸部影像学检查
四、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氧疗 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 病因治疗 一般支持疗法
1.消除气道阻塞 —— 建立通畅气道
解痉平喘 — 茶碱、 2激动剂(舒喘宁、 博 利康尼)、抗M胆碱药(异丙托溴铵)
排除气道分泌物 — 祛痰剂(NH4Cl、必嗽 平 或安溴索)湿化气道(雾化吸入)、 人工排 痰(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导 管吸痰)
治疗:通气治疗往往是为了稳定气体交换 和通过减少呼吸肌作功耿降低心排出量的 消耗,撤机相对较为简便,休克纠正,患 者自主呼吸恢复并且拔除气管插管后,即 可撤机。
(三)按照发病机制分为:
通气障碍型(属Ⅱ型) 换气障碍型(属Ⅰ型)
四、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缺O2和CO2潴留 发生机制: 1 肺泡通气不足 2 弥散障碍 3 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 4 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5 氧耗量增加
临床表现-精神神经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 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 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临床表现-循环系统表现
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 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 亦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
常、心搏停止.
三、诊断
除原发疾病和低氧血症导致的临床表 现外,呼吸衰竭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气分析, 尤其是PaO2 、PaCO2的测定。
一、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急性呼吸 道阻塞性病变、重度或危重哮喘、各种原因引 起的急性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廓外伤或手 术损伤、自发性气胸和急剧增加的胸腔积液, 导致肺通气或(和)换气障碍;
急性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脑出 血、脑梗死)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
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及颈椎 外伤等可损伤神经-肌肉传导系统,引起通气 不足;
实际上是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特例
病肺
健肺
吸入纯氧
病肺
健肺
吸入纯氧
功能性分流
解剖分流
功能性分流和解剖分流的鉴别
(五)氧耗量—氧耗量增加是呼吸功 能不全时加重缺氧的原因之一
发热 寒颤 抽搐 呼吸困难



缺氧

加重

五、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1、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2、对心脏.循环的影响 3、对呼吸的影响 4、对肝肾和造血系统影响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6、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
弥散速度 ∞
气体分压 ·溶解度 ·肺泡呼吸面积 弥散膜厚度
弥散障碍的原因
弥散面积减少( <35 m2 ;80 m2) •肺叶切除、肺实变、肺不张、肺气肿
肺泡膜厚度增加(正常总厚度< 1μm ) •肺泡和间质的炎症、水肿、纤维化、肺泡内形成 透明膜
血流速度加快( <0.25s; 0.75s) •弥散面积↓、厚度↑,静息时仍可达血气与肺泡 气的平衡,而在运动时血流加快可发生弥散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