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 2∀
. 西方服饰非常写实地 , 甚至是夸
张地表现人的体形, 这种方式促使西式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 , 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的创造性 . 表 现在结构上便是运用立体裁剪手法, 设计大量的内部分割结构线以及省道, 将平面的布料变化成符合人体 曲线的立体外观 , 在造型上注重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 , 近似立体的软雕塑作品 . 中国服装的含蓄性与西式服装的写实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前者是一气呵成的, 充分保持布料原貌 , 结 构十分单纯 , 衣服的造型要依赖于人体才能完成, 造就了一种自然的、 平面化的服装形态. 后者则根据人的 体形把衣服解体 , 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部件 , 分别完成这些部件的造型后再组装起来, 结构复杂, 创造了一种 人工的、 立体化的服装形态 . 2 . 3 服饰功能和历史的差异 对于服饰的社会功能 ,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识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自古以来 , 中国人就非
!1∀
. 走进近代 , 在工业文明影响下, 西洋服饰开始自觉地在其造型
结构上追求人身形体的曲线特征 . 总之, 西洋服饰从一开始就强调了造型结构、 构成组合等形式因素 , 也正 体现了西洋服饰文化对客观形式、 形体美的追求. 2 . 2 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 , 不张扬人体效果. 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 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 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 . 如我国传统国画艺 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 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 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 . 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 结构线和省道, 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 . 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 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 绕的襟裾, 营造出有远有近、 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 . 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 统服装 , 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 , 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 无起肩和袖窿, 结构简单舒展, 造型意识是节奏 化的, 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 , 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 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 平面裁剪方法, 营造出自成纹理、 和谐统一的意象造型结构, 结构形态方面既不能显露体形 , 更不能随便裸 露肌肤 , 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内涵、 意境、 气韵相吻合. 西方服装的最大特点是修饰显露出人体美 . 西方文明欣赏并颂扬人体的美感 , 在人体上寄寓着崇高的 理想, 并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 , 毫不忌讳的表现性感. 女装以大面积的露颈、 露肩、 露背、 半胸来显露人 体 , 以紧缩腰围把纤腰勒得更细 , 把双乳托得更高, 用裙撑或臀垫把臀部夸张得更加丰满, 以强化女性的胴 体曲线 . 男装以填充物来加强肩和胸的雄健, 以紧身的长统袜 ( 或是连袜裤 ) 来塑造和显露下肢的造型 , 甚 至以填充物在生殖器部位强化男性的第一性特征, 赤裸裸地表现雄性
11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自 然科学 )
第 30 卷
常重视服饰的社会伦理功能 . 黄帝、 尧、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可见 , 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把穿衣局限 于保暖或装饰的功能 , 而更加关注的是其 治国安天下 的社会伦理功能. 从夏、 商到周朝 , 随着服饰礼仪 制度的完善 , 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 历朝历代 , 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 , 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 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进行 治国安邦 . 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 国相提并论 , 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服饰对于身份的表示 , 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 , 但 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 , 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 把服饰 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 , 而更多注重的是服饰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 . 从服饰的历史看,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服饰革新, 易代必易服 . 改朝换代首先要 易服 , 但这些变化 仅仅限于长短肥瘦, 色彩装饰的变易 , 其上衣下裳、 衣裳连属等基本形制从周代起一直得以沿用 . 与西洋服 装样式更迭频繁 , 并强调构成、 空间形式组合的状况相比 , 中华服装样式一直处在较稳定封闭的状态 , 并且 其对服装造型的理解 , 始终停留在二维平面空间. 其主要原因在于 , 在宗法思想的影响下, 服装更多地作为 一种思想和道德的附庸, 也就是说, 它在历史上作为一种器物缺少它独立的地位和品格, 而只能被作为一 种观念的产物, 这种观念当然是围绕 礼 的. 2 . 4 服饰材料和装饰的差异 就服饰材料而言 , 中西方因其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创造出不同的衣料文化 .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 亚麻、 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 而且早在 6 900 年前 , 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 丝绸是中国 人对人类服饰的一大贡献 . 与中国发达的丝绸文化相比 , 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 , 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 文化, 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 是对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 即亚麻文化与羊毛 文化兼而有之. 从服饰的装饰看 , 由于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 表现二维效果, 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 强调平面 装饰 . 装饰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镶、 嵌、 滚、 盘、 绣几大工艺. 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 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 但纹 样色彩斑斓, 美不胜收. 西洋服装是立体构成设计, 表现三维效果, 所以装饰与整体结构造型相对应, 强调立 体感和空间感, 装饰手法是借助各种立体物如穗饰花结、 荷叶边、 金银丝带、 褶裥、 切口等点缀服装表面.
2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西洋文化是一种 真美合一 的文化 . 具有实验主义的特色并倡导人本主义为其文化核心, 提倡实验 与科学 , 倡导人性解放 . 与西洋文化相比 , 中华文化则是种 善美合一 的混融性的文化 , 其文化核心是倡 导 天人合一 的理想. 它以儒家德性文化体系为正统 , 宣扬人伦纲常之理 . 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
要 : 文章从中西方社会构成的历史差异出发 ,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 , 阐述了中西方服 饰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
和人文思想的不同决定中西方服饰的种种不同 , 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断的发展与融合 , 体现了二十一世纪未来服饰的走向 . 关键词 : 服饰 ; 文化 ; 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 : TS941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293X ( 2010) 10- 0114- 03
!3∀Βιβλιοθήκη 3 结束语综上所述, 中西方服饰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 东方服饰崇尚自然, 追求 无形之 形 . 西方服饰历来崇尚对人体的欣赏, 追求合体, 展现人体曲线美.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中西方文化经济的 交流日渐频繁, 世界各国各民族服饰之间的融合和传通, 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 不停地同化和异化. 同时, 服装材料由于贸易的促进, 已为世界各国共享. 伴随着服装业的成衣化, 美国的定单, 法国的设计 , 德国的机 器, 中国的生产制造, 一件服装成了多国合作的产品. 中西方服饰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融合. 在服装上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 是现代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众望所归. 中西方人形体不同 , 文化背景不 同 , 种种不同 , 却能在今天达到共通和共识 . 服装是属于自然的 , 要回归自然中去 , 用现代的材质和技术达 到反璞归真的目的, 成了中西方人共同的追求 , 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 , 早已具备了这种特点. 今天在 全球范围内几乎被来自西方的服饰文化 一统天下 背景下, 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同 时 , 切不可妄自菲薄, 盲目追随和模仿 , 更应该珍重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 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 让古 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 , 把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 . 用简单的形式语言和视觉要素, 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和眼光去设计我们的服饰产品, 去弘扬我们民族独创 的服饰文化 . 参考文献: 1 华梅 . 中外服装史 !M ∀ .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96 : 110- 121 . 2 华梅 . 中外服饰的演变 !M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2 : 140- 165 . 3 李彩青.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J∀ . 山西科技 , 2007( 6) : 20- 21 .
每个民族的文化 , 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 , 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 部分, 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因此 , 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 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 文化渊源、 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不同地域、 不同种族的人们 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 ,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1 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 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 20 世纪以前, 中国 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东、 南濒临太平洋, 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 北有大戈壁、 大草原和 原始森林. 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 自古以来, 安居着华夏各民族. 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 代 , 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 , 很好地保持了氏族家长的权威制. 人们的生存状态比 西方人要单纯得多, 因为他们只需要符合集体氏族的利益, 听从和协调氏族家长的意愿就够了 . 在古代中 国的思想史上论究的问题 , 大部分重视道德、 政治、 人生 , 其研究的对象也大都以人事为范围 . 中国服饰文 化 符合礼的就是美的 倾向正是开端于此 . 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 古 罗马文明为基础 , 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 , 地跨亚、 非、 欧三大洲, 由多种文明相互碰 撞混合 , 交替支配和影响, 伴随着民族的迁徙、 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 人被放到了一个社 会关系空前复杂 , 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 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 境的制约, 并且取消了原始氏族家长的权威, 社会生活中的每项措施的提出都需要有能说服人的理论上的 论证, 从而培养了他们对思辨的兴趣 . 另外 , 商业流通的影响, 贵族阶层对发展生产及豪华生活的兴趣 , 也 引发了对自然科学、 民主生活的兴趣 . 总之 , 人在这样的社会里 , 生活是外向的, 每个人都忙于认识和对待 复杂变动的外部世界 , 古希腊社会自诞生之始就表现出了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 , 正是这种最初的追 求 , 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