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上课用

《故都的秋》上课用


秋雨话凉图
1、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 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 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2、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_____ _________、 衣着 、活动背景 对话语调 动作、神态 _____、 ________ ,来表明作者在谈 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也很想像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 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 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 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 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影 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 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 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 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 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 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 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 的四季》。
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 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之秋味的?
请同学读3-11段,圈出 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59
(一) 观秋色 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
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主要是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 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 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 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小楼一夜听春雨,
春天是妩媚的;
深巷明朝卖杏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天是热情的;
那么,秋天呢?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初读感知
找出本文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 (1)
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 结构特点 总——分——总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眷恋之情。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起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清晨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记叙 分写 议论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清 静 悲凉
秋声(静) 悲凉 秋色(清)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总写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热爱 眷念
清 、 静 、 悲 凉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 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 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 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28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 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 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 生的感受。
21
背景
1933年至1936年,郁达夫受白色恐怖的威胁,由上海 迁居杭州。这一阶段是他思想最为消沉的时期。由于对革 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理想的世外桃 源里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这段时间,他过的是一种闲散 安逸的生活。他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 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 一时期,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 遁世文学”。
落蕊映秋图
关键词: 细腻 清闲 落寞
感情:清、静、悲凉
寒 蝉 残 鸣 图
秋声 反衬无声
寒 蝉 残 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分析:蝉多是哀怨、忧伤的 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 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 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 者的冷落、悲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寒蝉残鸣
鸟鸣山更幽。”
(对比衬托)热爱、眷恋北国故都
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 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 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 山水之间,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
郁达夫
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 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 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 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 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 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 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 感。(主旨)
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小 院 的 牵 牛 花
38
思考与探讨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 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 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 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清晨静观图
(平淡与浓烈)
秋 味
(稀薄与厚实) (柔软与刚强)
(范围狭小与广大)
色 彩 回 味 都 比 不 上
(比喻、排比、对比)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 ” 、“静”、“悲 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对南国之秋的感受:“慢 ”、“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不到十足 ”
1937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后来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解题: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饰而被 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
表明描写的地点 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含深切的眷恋之意
故都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 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 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 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二者结合,暗含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更有 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包含深切的眷恋之情)

通读全文
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 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感 情!
郁 达 夫 与 夫 人 王 映 霞
2018/1/2
18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 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 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 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并主编《大众 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 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由于 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 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 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赶到北平, 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 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 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清、静、悲凉)
思考:阅读文章第13段,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 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 柔软的触觉”
落蕊映秋图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 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 得有点儿落寞“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 静悠闲的感觉;“落寞”, 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 “悲凉”。
景物赏析
破院赏秋 画面: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 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 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 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 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 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
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冷色:青,蓝,白灰
秋 日 胜 果 图
秋日胜果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 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秋日胜果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 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的时候, 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 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 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