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流说课稿

洋流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洋流》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各位专家领导: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般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洋流》。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的确定、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说课时安排、说教法及选择依据、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说练习设计这8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洋流》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洋流》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世界洋流分布及成因,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通过一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的应用依据: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要记下来不难,但要在每个大洋中应用就成问题了,当时间一长,学生对洋流的知识就模糊了。

这跟这部分知识是这节课海水运动的难点有关。

但深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如果学生能理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成因的话,那就很容易记住洋流分布规律,并且记忆时间更长久。

四、说课时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五、说教法及选择依据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有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3、实验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有针对性的采取实验教学法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六、说学法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世界表层海水洋流分布规律及成因。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程序(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把握。

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教学过程【激疑导趣】(时间:2分钟)师:讲述小鸭舰队的故事,同时在黑板上的世界轮廓图上描绘大致路线。

(故事: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3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玩具鸭兵分两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5年之后抵达英国海岸。

另外近2万只玩具鸭经过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等海域,继续漂流。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疑导读】设问:小鸭舰队是怎样实现全球航行的?【启思乐动】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七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2分钟):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学生自学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合作探讨教师给出的问题及知识要点,并在纸上画图和练习。

从而理解暖流流经的海区温度比周围的海区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温度比周围的海区低。

探究二(时间:8模拟实验(小水盆的水流实验)1、通过分组进行小水盆的水流实验,三至五人为一个小组具体操作: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水盆(盆里装水,离盆沿2厘米~3厘米左右,不要太浅),一个吹风机,教师准备一包鱼食。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将鱼食适量洒入水盆中静止后,教师布置操作细则:要求学生用插电吹风机对着小水盆中线的位置持续吹风,并观察其中的鱼食怎样运动(画图),由其他组员及记录并在纸上画出,思考这种运动形式的成因。

2、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画在纸上后展示成果;教师选出几组草图在实物投影仪上放映出来,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哪个做的最好。

接着对成果深入探究:(1)沿着吹风方向的水流成因是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发现这跟风海流很相似,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表层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2)水流到水盆一端,为什么向两侧分开?这与实际哪些因素相似?(学生合作探究:是由于水盆边界的阻挡,使鱼食碰到水盆边界后向两侧分开,这与现实大洋中的陆地轮廓对洋流的影响很相似)(3)水盆内未吹风的地方为什么水也在流?(学生探究:是由于该区域水流到前方,使水减少,两旁的水过来补充。

(因为新教材没有补偿流的知识,教师补充: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即补偿流)(4)在实际海洋中,洋流的运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受盛行风、地形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3、深入探究:假设再加两个方向的风(吹风)作用于水盆上(画图),会产生怎样的环流,请大家在纸上画出(教师找出画的不完全正确的图,在幻灯片上展示,请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探究三(时间:8分钟):原理应用与洋流模式图的建构实验探究结果应用:教师承启:地球上有类似实验的风带,并能持续的作用于洋面上吗?(引导学生复习风带和气压带的知识,并在纸上画出)如果将风带和理想的大洋叠加(通过flash动画完成)。

1、画出由风带成因形成的风海流?(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洋流的流向)2、学生继续画出理想大洋中洋流图。

(教师引导学生考虑陆地轮廓影响和补偿流原理的应用)(教师挑选出学生画的好的洋流模式图,在幻灯片上展示,让学生同自己画的图进行比较)教师承启:3、大家注意到了吗,课本61页图2-40“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跟我们做的实验的假设情况是否相似?大家能在自己画的图上找出洋流流动方向的规律吗?学生:中低纬:以副热带为中心,呈反气旋型洋流,北顺南逆中高纬:以副极地为中心,呈气旋型洋流,北逆南顺[学情预设]:学生对中低纬度的海区,副热带海区等名词比较陌生,教师应先给学生复习这方面知识,使学生现学现用,应用到规律总结中。

探究四(时间:8分钟):“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与“世界洋流模式”图的对比分析1、中低纬的实际洋流图与模式图分布规律相同吗?2、中高纬的实际洋流图与模式图分布规律相同吗?并分析原因。

3、模式图中的西风漂流,南北半球的性质相同吗?4、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中,我们刚学的洋流性质中的寒暖流的分布有规律吗?5、北印度洋洋流冬夏季怎么变化?学生成果展示:1、实际洋流图与模式图分布规律中低纬相同,而中高纬不同,南半球中高纬度不存在与北半球相对应的洋流系统,是由于南半球的陆地延伸的纬度不够高,40°S~66°34′S之间几乎全是海洋造成的。

2、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实际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呈现出寒流的性质。

寒暖流的分布规律:3、北印度洋洋流夏顺冬逆。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

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探究五(时间:8分钟):请学生独立完成课本63页活动,概括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设计意图:从合作探究到独立完成活动,我的考虑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大部分的活动题非常接近会考题和高考题,希望在课堂上以通过独立完成的形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和答题的规范性。

【概括升华】(时间:4分钟)学生小组最后汇报“知识小结”部分,然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

板书:教学手段:合作探究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学校一节课的时间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

八、说练习设计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如,“小鸭舰队”漂流了15年抵达英国海岸,主要得益于那些洋流?“小鸭舰队”的另外2万只将飘向何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