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系统疾病PPT课件
蛛网膜粒 静脉窦 静脉
24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
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
2.神经系统表现
颅内压增高 惊厥 脑膜刺激征 意识障碍 局灶体征
3.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25
临床表现
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的年龄特征
典型表现
幼婴儿及新生儿
急性感染中毒与 急性发热、意识 体温可高可低;
脑功能障碍症状 障碍、反复惊厥。不吃、不哭、不
可有休克
动;微小惊厥
急性颅压增高表 头痛、呕吐、脑 尖叫、皱眉、前
现
疝
囟饱满紧张、颅
缝分离
脑膜刺激征
颈抵抗
不明显
Kernigs征 Brudzinski征
26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分类中性增高,见中毒颗粒 2.脑脊液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常规检查:压力↑、外观混浊、WBC>1000×106/L 以上,中性为主
教学目标
掌握
1.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2.化脑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正常、病脑、病脑及结脑脑脊液特点 4.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熟悉
化脑的发病机制。
1
第一节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1、脑 最早,发育快,年龄越小发育越快 ,3岁 脑细胞分化基本完成,8岁与成人无差别。
• 神经髓鞘发育因不同神经而不同;脊神经髓鞘胎 儿4月开始形成,3岁完成,由上而下;椎体束胎 儿5-6月开始形成,2岁完成;皮质髓鞘化最晚。
• 新生儿皮质下中枢丘脑、苍白球较成熟,脑干较 好;大脑皮层、新纹状体、小脑不成熟。
2
脑 和 脊 髓 的 侧 面 模 式 图
3
• 2、脊髓 出生时较完善,2岁接近成人;与脊柱 发育不平衡,出生时末端在第3、4腰椎之间,4 岁时在第1、2腰椎之间,腰穿位置相关。
• 3、脑脊液 压力 新生儿30-80,儿童70200mmH2O 常规 外观 红白细胞数 生化 糖 蛋白质 氯化物
4
• 4、神经反射 a、出生时就存在终身的反射:角膜反射; 结膜反射;瞳孔反射;咽反射;吞咽反射等 b、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觅食、吸吮、 握持反射、拥抱、颈肢反射,3-6个月消失 c、出生时不存在逐渐出现保持终身的反射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各种腱反射等
5
• d、病理反射 巴氏征2岁以内阳性为生理 现象,单侧阳性考虑为病理性
• e、脑膜刺激征 克布氏征,在新生儿期可 为弱阳性;新生儿可有眼球震颤、膝反射 亢进、踝痉挛
6
4岁女孩患脑膜炎 颈项强直、布氏征阳性
7
4岁女孩患脑膜炎 克氏征阳性
8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30
并发症
颅骨透照试验
硬膜下积液透照
正常透照
31
32
并发症 2.脑室管膜炎
易发生于幼婴及新生儿、尤其治疗延误者 诊断依据
(1)经有效治疗CSF改善,但脑症状继续加重 (2)B超/影像学侧脑室扩大 (3)侧脑室穿刺,发现脑室内炎性CSF
33
3.脑积水 进行性头围增大、颅压增高、及神经
功能障碍
4.脑性低钠血症 即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SIADH)
5.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失听、失明、瘫痪、癫痫、
智力发育障碍等
34
35
诊断
• 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彻底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任何发热,伴惊厥、意识障碍、颅压高或脑膜刺激征,而 原因不明者,均应考虑此病。
• 注意幼婴、新生儿、不规则治疗后患儿的不典型表 现
❖生化检查:糖和氯化物含量显著下降;蛋白明显升高 ❖脑脊液涂片检查和培养(药敏)可进一步明确病因 ❖特异性细菌抗原检测:快速、灵敏
27
辅助检查 3.血培养和局部病灶分泌物培养 4.皮肤瘀点或淤斑涂片 是发现脑膜炎双球
菌重要而简便的方法
5.影像学检查 头颅B超、CT及MRI等
28
并发症
1.硬膜下积液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定义:简称化脑,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脑膜炎 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 性及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特征,多发生在婴幼儿,冬春多见。
9
目录
• 病因
• 发病机制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并发症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10
若一侧硬膜下积液>2ml或蛋白定量>0.4g/L ,可诊断 硬膜下积液;重者积脓,涂片及培养可得致病菌
主要发生于婴儿,4~6月多见,1岁后很少见; 一般报告发生率10%,若常规穿刺,可达50%或更多
致病菌 肺炎球菌30%;流感45%;流脑9%
29
硬膜下积液的诊断
(1)典型病史:经合理规则治疗,病情不能按 预期好转,或一般情况好转后再次发烧、呕吐等 (2)CSF好转、但症状反加重者 (3)颅骨透照试验 (4)B超 (5)诊断性穿刺
20
21
病理
❖ 并发症及后遗症的病理学
硬膜下积液(积脓) 脑积水 脑室膜炎 各种颅神经功能障碍(视力障碍、耳聋、
智低、瘫痪、癫痫等)
22
脑-脑膜-颅骨的结构关系 23
脑脊液循环图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 脑室
中脑 导水管
第四 正中孔 脑室 侧 孔
蛛网膜 下腔
脉络丛 动脉
脉络丛 动脉
脉络丛 动脉
引起
不到30%由 其他化脓细菌
引起
12
病因
病
新生儿及<2个月的婴儿以 G-杆菌(大肠杆菌)、
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为主
菌
与
2个月至3岁小儿以流感嗜血
年
杆菌致病为主
龄
有
12岁以后多见由脑膜炎双球
关菌、肺炎ຫໍສະໝຸດ 球菌致病13肺炎球菌
14
取自血培养的涂片可见嗜血性流感杆菌
15
脑膜炎球菌
脑脊液
16
病因
• 特殊人群中致病菌
病因
致病菌 ❖2/3以上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双球菌引起 ❖致病菌与患儿年龄有关
1)新生儿及2月以下的小婴儿以G-杆菌(大肠 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为主
2)2个月~3岁小儿多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3)年长儿多由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引起
11
病因
病原菌
70%以上由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双球菌
• 免疫缺陷者、神经与皮肤的解剖异常者易 发生
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
17
发病机制
病原菌入侵途径
血源性(绝大多数):呼吸道、消化道等 邻近感染扩散:鼻窦炎、中耳炎 异常通道直接入侵:外伤、窦道、脑膜膨
出等
18
19
病理
❖ 脑膜为主的炎症病理
蛛网膜、软脑膜炎症,脓性渗出物 弥漫性脑水肿 闭塞性小血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