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2006年7月10日17时,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与同事接到新闻线索,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有一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水中,一小时后孩子被救了上来,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来自省会的部分媒体记者纷纷抓拍着这一新闻现场。
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无呼吸心跳。
看着跪在地上乞求的孩子父亲,已经赶赴现场的曹爱文也十分焦急。
“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呀?”,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出身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再次拨打120,可信号时断时无,经过两分钟的努力,终于接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
“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五下压胸,一下吹气。
”不顾小女孩嘴角冒着白沫,曹爱文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
3分钟,5分钟,8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
18时47分,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
但为时已晚,19时30分,医生宣布抢救失败。
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两名参赛选手呼吸心跳骤停,在他们倒地10多分钟之内竟没有人能实施紧急的心肺复苏。
小品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家中去世,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广州著名律师、广州市律师协会执行会长颜湘蓉应邀参加“穗港中介服务业洽谈交流会”时在演讲台上猝死;著名笑星马季先生和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因冠心病而猝死……,这些人均是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
道路交通事故、各种安全事故数量的增长也使越来越多的事故当事人需要现场急救。
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有掌握一定现场急救知识的人在医生到达之前,尽快为伤者进行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心肺复苏(CPR)还局限在医院里,但近30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心肺复苏已在发达国家普及,走出了医院,来到了社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专家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
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团体都在积极推行心肺复苏,其结果使不少垂危、濒死病人的生命被挽救回来。
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对中国大力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十分赞赏。
他认为要提高心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使那些年富力强、应该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病人从死亡边缘中挽救回来,最关键的因素是提高广大民众的急救技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在紧急时立即采用。
美国重症医学科学院院长唐万春教授,语重心长的指出“心肺复苏是患者见上帝的最后一道关了,希望我们把这道关把好!”心搏骤停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而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白金的抢救时间也不超过10分钟。
按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的实际情况,既便是在大城市也很难在黄金时间的最后一刻到达。
人类在漫长的一生中浪费了很多时间,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抓住这4分钟,每秒钟都比黄金贵呀!这就要求我们居住的住所能在现代化的医疗救助保护之下,同时我们的同事、家人、朋友具有简单、实用、有效的急救技术,才能防患于未然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
美国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近30%,而我国不到1%,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 最初的目击者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2. 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之前,没有施救而耽误了急救时间。
3. 最初的目击者做出了错误的紧急处理。
严酷的现实要求全民都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医务人员更要成为执行的典范。
你拥有了驾驶技术就可以开车驰骋,掌握了语言工具,就可以同外国友人进行沟通。
你已经拥有许多娴熟的技能,请您再学一项一辈子可能用不上,但可受益一生的、保护生命最重要的技术—心肺复苏术。
这是一项能在危急关头将处在死亡线上的亲人拉回来的实用技能。
心肺复苏模拟人培训的重要性,我国仅以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第年全国约计近百万例,而触电、溺水、中毒、交通事故、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无从计数。
因而我国对心肺复苏有着巨大的需求。
若能及时施以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则大大降低各类患者的死亡率,而仅靠急救医务人员进行复苏抢救,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开展全社会群众性卫生救护知识的培训,全民心肺复苏技术的大力普及,乃当务之急。
如美国、日本、新加坡、西欧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都走在心肺复苏普及的前例,心肺复苏模拟人。
我国于1987年2月20日,由卫生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能源部、商业部、中国民航局、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红总字[1987]第2号),接着,同年6月5号,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又联合发出了内容相同的通知(红总发[1987]第13号)。
通知中提到现场CPR训练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并指出训练对象应首先处于或能最先到达出事现场的人员。
比如:现场医务工作者公安系统的交通、治安、消防和派出所干警,铁路交通系统的列车员、营业员和旅游系统的导游和司机、电力工作人员以及学校师生等均应先期接受心肺复苏普及培训。
这充分表明我国政府部门对心肺复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突出了在我国普及心肺复苏技术的行业、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心肺复苏模拟人,为深入开展心肺复苏的专门培训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在有关部门的积极代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红十字组织和有关医疗教学和科研单位,为大力普及心肺复苏技术相应开展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专门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心肺复苏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心肺复苏模拟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所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的人员,利用这门技术,救活过病人的报道,屡见全国各大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这说明这项工程已渐渐深入人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为此,中国红十无锡心肺复苏抢救数量和成功率居全省第一2011年12月10日 16:17:36 来源:无锡日报【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12月8日上午,无锡市急救中心医生来到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随访了一位患者,发现她血压、心跳等生命体征稳定,病情趋向好转。
这是前一天急救医生采用心肺复苏术成功抢救的一例患者。
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张晓凡说,心肺复苏主要应用于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成功率是反映一个城市急救水平和能力的金指标。
从全国看,心肺复苏成功率很低,平均仅为0.1%,大城市一般也只有2-3%。
近年来,无锡急救医生的心肺复苏水平连年攀升,去年心肺复苏成功病例27例,成功率达3.99%;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成功34例,成功率超过5%,抢救数量和成功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从2007年统计心肺复苏数据以来,已累计有101位心肺复苏成功患者。
让患者成功起死回生,急救医生有一项重要“武器”--急救优先分级调度(MPDS)系统。
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抢救成功率很高,超过时间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因此,“4分钟”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
“现在从接通电话那一刻起,急救就开始了,这就争取到更多救命时间。
”张晓凡说,根据不同急症,急救调度员会在电话中实时指导家属进行急救操作,像薛女士家属就是在指导下进行徒手心肺复苏,为薛女士争取到生还的希望。
据统计,使用了这项新急救调度系统后,越来越多的“身边急救员”会根据指导进行简单的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了3%到5%。
(杨明洁)“心肺复苏技术简称CPR,在世界发达国家相当普及的一种急救手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约十分之一的人掌握了心肺复苏技术,但在我国仅有一千万人接受过培训,还主要集中在医务人员、军警人员和消防人员,就因为普及面极低的原因,才有今天实施救死扶伤的人被告上法庭尴尬的局面。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随着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日趋繁忙,以及新兴城镇形成及扩大,城市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之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激烈,导致了近年来各种人为的恶性事件以及各种突发疾病,突发社会性事件有进一步上升发展的趋势。
因此,急救社会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社会化逐渐成为我国救援医学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心跳、呼吸骤停——猝死,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医院外,包括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生产车间、旅途等,猝死4分钟内给予现场心肺复苏术,约一半能被救活,4-6分钟约10%能被救治,6-10分钟约4%能被救治,十分钟以上存活可能性更小。
因此,院前给予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抢救显得异常重要,为猝死者提供有可能进一步治疗的时间与机会。
心跳、呼吸骤停可发生在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挽救病人的生命,就要求院前急救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因此“复苏时机”的掌握尤为关键:当在“缺医少药”的现场,如家中、马路上、旅途、商场、工地,遇到突然发病、遭受意外、甚至严重危及生命的病人时,几分钟十几分钟的耽误,就意味着最宝贵抢救时机的丢失。
从医学角度来说,一个心脏猝死病人只有在4 分钟内得到及时地复苏,才有望生还。
在美国每年平均有90 万人死于心脏急症,其中2/ 3 以上病人因发病急骤以致来不及抢救而死于医院外,而在我国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及急救设备的限制,专业的急救人员从出发到到达现场进行急救所耗费的时间则更长,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北京猝死病人中有88%发生在家中,年龄以中老年人,尤其是60 岁以上者居多,而抢救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医生到达现场晚,病人在现场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减轻伤残,第一时间的现场抢救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专业的医务人员外,作为“第一目击者”的家人、路人或其他人也能够参与到早期救治行列中,并能有效运用CPR技术进行病人的急救。
为做到一点,就需要广大的医务人员除了自身熟练掌握CPR技术外,还应积极投入到CPR的社会普及工作中,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有效地组织“第一目击者”的培训工作,在社会进行CPR相关技术的普及,使每个公民都掌握CPR的相关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互救,以挽救生命。
如果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如果掌握了CPR 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旦遇到需要紧急救助的危重伤病人,就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有效地救治,从而减少意外伤害及危重疾病造成的伤亡。
据统计美国在20世纪末开展CPR的社会普及工作以来,目前用于现场急救已达7 000 万人次,如今每天约有100 万人幸免于死,由此可见CPR普及的潜在的社会效益是无法衡量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现在没有明文普及CPR,但并不意味着,掌握CPR技术的人员参与对猝死者的急救违法!普及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近日召开的第二届羊城复苏论坛上,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理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院终身教授遗憾地说,现在,院前心博骤停、心肌梗死等每年发生100万例,都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可惜大众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远远低于10%,抢救成功率更远远低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