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13年10月4号(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见《高考经典》75------78页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见《高考经典》87------90页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见《高考经典》98------99页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
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常见词语为主,一般是作为一小题单独出现,分值大都为3分,如2013年广东卷考了“第、推、绳、知”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也是3分,如2013全国卷一考了“遂、遏、累、旷”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分值为6分,如2012年北京卷考了“假、竟、赆、多”的理解(3分),还考了“舍、然、为、以”的词义及用法的辨析(3分)。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卷,文言实词必考,故文言实词的复习应成为文言文这一板块除翻译之外的又一重点。
联系教材牛刀小试(一)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含义1、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衣食.所巡,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
曹刿论战》)百姓孰敢不箪食.(shí)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隆中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月盈则食. (《易·丰》)2、见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暴见.于王《孟子·庄暴见孟子》才美不外见.韩愈《马说》胡不见.我于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信而见.疑.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二)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2、金.就砺则利(《师说》)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5、恨.晨光之曦(《归去来兮辞》)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1、我有亲父母..。
《孔雀东南飞》..,逼迫兼弟兄2、(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2)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4)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石钟山记》(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6)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答司马谏议书》)(7)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论积贮疏》)(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并说说你的推断方法。
1、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五)下列加点的字可以由哪些熟知的成语来解释?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方法归纳掌握技巧在一个句子里,我们应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例如“见”(见),下面是“儿”,代表一个人,人头上一个“目”,表示人的眼睛能瞅事物,可见,“见”的本义是“看见”。
从这个意义而得来的各种形式用眼睛来看人和事物的意义都是引申义。
例如:会见、召见。
又引申为“显现”“现”“露”,这几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而“见”用作被动当“被”讲时,它和本义并没联系。
一语多义是文言文固有的现象,古代的词汇不像现在这们丰富,因而一个字就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和语言含义。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语句中的含义。
所以,对文言实词的一字多义现象要心中有数,平时注意积累。
可重点掌握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见附表。
(二)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
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单音词和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的区别。
古汉语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这是在语汇方面的一个很大变化。
我们注意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的一个双音词。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就必须分开来理解,意思是“土地纵横”。
再如“故事”一词,现代多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而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其意思则是旧日的行事制度、先例、前例、旧事。
“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中,“故事”也是此意。
但在“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中,“故”与“事”是两个词。
(三)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2.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对(或相反)。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自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相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四)技法指导1.字形分析推断。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字音分析推断。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3.语法分析推断。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在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可以推断词主我。
4.结构分析推断。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5.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达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作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6.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意义。
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易”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些熟悉的成语词义,推断文言语句中与之相关联的字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