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

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
2.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
3.熟记常用“通假字”
一、导入:
【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
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
二、活动一——总结类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

借字本字字义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
(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
(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
(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
(14)沛公不胜杯杓杓勺
(1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按查明
(16)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庭廷
(1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返
(1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樽
(1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磨
(2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2.根据通假字和本字之间的关系,总结文言通假字的规律:
A.【声旁字代替形声字】——(5)(6)(9)(12)(17)(18)
B.【同声旁的字相代替】——(2)(8)(15)(19)(20)
C.【同(近)音字相代替】——(1)(4)(7)(10)(13)
D.【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11)(14)(16)
二、活动二——归纳方法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每组上方的括号内指明通假规律。

C.【同(近)音字相代替】借字本字字义
(1)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贯套上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背弃
(3)渔父见而问之曰父甫对老年男子的尊称(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辨变变化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毋不要
B.【同声旁的字相代替】借字本字字义
(6)见狱吏则头枪地枪抢撞击
(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悟晤交谈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佯假装
(9)此小大之辩也辩辨分别
(10)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1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据守
A.【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借字本字字义
(12)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
(1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应
(14)毋内诸侯内纳
(15)唯大王与秦孰计议之孰熟仔细
(16)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佚散失
D.【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借字本字字义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
(18)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陌百
(1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20)山高风距,雾气去来无定距巨
2.观察以上各组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关系,归纳出构成通假的最基本的规律(原则)
明确:语音是借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

同(近)音构成通假的基本原则。

注意:由于历史音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

如:详——佯:假装;失——佚:散失;内——纳;陌——百。

3.归纳辨识通假字的方法
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意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为通假字。

具体推断方法如下:
(1)同音替换;【倍背——语音相同或相近】
(2)增加偏旁:【共供——声旁字代形声字】
(3)更换偏旁:【涂途——同声旁的字相代】
(4)去掉偏旁:【材才——形声字代声旁字】
【注意】: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来推断“通假字”,都须结合语境,推测该字的含义。

三、活动三——当堂巩固
1.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20XX年安徽卷《万贞文先生传》)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

【】
2.臣(鲍叔牙谦称)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2009天津卷《《管子·小匡》》)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3.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09江苏卷《书沈通明事》)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4.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10年山东卷《申甫传》)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答案:D。

卒,通“猝”,仓猝。

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5.(沈周)奉亲至孝。

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09上海卷《沈周》)
题目: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6.上贤而释之.(指代汲黯)。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而任
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11江西卷《汲黯》)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
四、课后巩固
1.郭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09全国卷2《宋书·郭原平传》)
(阅读以上语段,依据语境推断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2.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

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

(09全国卷1《北史·魏德深传》)
翻译: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3.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09广东卷《宋史·李迪传》)
翻译: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