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第6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孟子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

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

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2.孟子的抱负
孟子邹人,邹与鲁极近,皆为儒家之根据地,故儒家者流。

孔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文王周公之业,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孔子之业。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1.孟子对《诗》《书》之态度
(1)“为诗”不能“固”,即孟子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讲《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孟子对周礼之态度
(1)政治经济制度,虽不必为历史上的周制,历史上的周制,在详细节目上,在诸国亦不能如此之整齐画一;然周制之普通原理,与此所说,当相差不远。

(2)仁政,即是上述之政治经济制度。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以“分田制禄”,其结果必与“周室班爵禄’’大致相同。

就此方面观之,孟子对于当时之传统的制度之态度,为守旧的。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1.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
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皆完全为贵族设。

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

此一切皆为民设之观点,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1)孟子贵王贱霸,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

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

(2)孟子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

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孟子虽以为社会中仍应有君子野人,治人者及治于人者之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

(4)政治上至高之位,必以最大之德居之。

所谓天子,必圣人乃可为之。

故尧舜禅让,成为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

2.孟子之理想的经济制度
(1)依孟子之理想,乃土地为国家所公有,人民受土地于国家而自由耕种之。

其每井中公田之出产,虽仍可为国君卿大夫之禄,“以代其耕”;但农民之助耕公田,乃如纳税于国
家之性质,非如农奴为地主服役之性质。

(2)依孟子之意,国家须使人有恒产,解决其生活问题;且应设教育机关,教育人人皆能生活,“养生丧死无憾”,不过为“王道之始”。

必人人皆育,“明人伦”,然后方为王道之完成。

此亦孔子“富之教之”之意也。

四、性善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见人之困苦,此即仁政之所以必须行也。

人既皆有此心为仁政之根据,此即仁政之所以能行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所谓人性皆善也。

2.四“端”
四“端”即仁义礼智。

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此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

人之不善,皆不能即此四“端”扩而充之,非其性本与善人殊也。

3.人伦
(1)盖儒家以为人之四端之表现于社会组织者,即所谓人伦。

故云:“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乐斯二者。


(2)人皆有善端,所谓圣人,不过将此善端扩而充之,至于“人伦之至”而已。

故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4.人性之自由
(1)孟子极重视个人,故亦注重个人之自由。

至于所谓礼者,若人认为不合,可以否认之,改革之。

(2)孟子则较注重于个人性情之自由。

盖孟子既主性善之说,以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则个人之道德判断,当然可重视矣。

5.孟子反功利
墨家之攻击儒家厚葬久丧,主节葬短丧,纯从功利主义立论。

而孟子则纯不从功利主义立论。

厚葬久丧,对社会固亦有利。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此从功利主义立论以主张厚葬久丧者也。

然孟子则但谓厚葬为“尽于人心”,此儒家之精神也。

6.天、性及浩然之气
(1)孟子之所谓天,有时似指主宰之天,如“尧荐舜于天”之天。

有时似指运命之天,如上所说者。

有时则指义理之天。

(2)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

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