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生态旅游者
旅游者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旅游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标
的心理倾向 旅游动机:是指促使一个人出去旅游、选择何种旅游方 式的内在心理原因。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旅游动机
客观条件
1、旅游动机的产生
旅游需求 心理紧张
旅游动机
紧张消除
旅游需求的满足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三、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
马斯洛的人类行为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三、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的内容是指思想史、精神文明、文化艺术活动。主 要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等因素。 生态文化:环境与资源问题,与人类的传统文化有着密 切的联系。 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进、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的文化。
专门层次
学习自然
提高层次
亲近自然
基本层次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
二、保护性旅游行为层次与阶段 2、保护性旅游行为的阶段: 3 N :Nature Nostalgia (自然) (怀旧)
Nirvana
(天堂、涅槃)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
三、保护性旅游行为的保护行动指南 1、旅行准备:学习相关知识,生态系统特点、生 物多样性的种类、珍稀濒危物种名单、宗教信仰、 民族传统文化等 2、旅行途中:吃住行游娱购都要有保护的内涵 3、旅行结束:该带走的东西一定要带走,不该拿 走的东西一定要留下。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命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过程 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与责任
二、生态旅游者的责任
2、促进旅游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
生态旅游区建立时,当地居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生态旅游者有责任让生态旅游区与当地社区共同生 存,共同繁荣。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动机:是满足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 外因:是生存环境的恶化 内因:精神上对自然的母亲情节与身体需要恢复精力 “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文明起源于自然,它塑造 了人类的文化,并影响了所有的艺术和科学的成就”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二、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2、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种类特点
生态旅游的动机类型繁多,自然的重要程度比较大 如:欣赏自然、寻找平静、了解自然…… 热带雨林、绿树野花、风景和野生生物摄影……
与防治、对生态旅游区的认识与维护、生态旅游活动指南等。 3、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译的方式:
向导式解译系统、自导式解译系统
第五章 生态旅游者行为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
第二节行为
一、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概述 1、概念: 旅游行为的定义: 广义:指旅游者以旅游为目的的空间移动、游乐活动及与 之相关的生活行为。即吃、住、行、游、娱、购 狭义:主要指旅游者在旅游区内具体的游乐活动,即与旅 游资源的性质和特色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行为。 传统大众旅游者旅游行为的误区:重游乐轻保护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定义的提出:是指带有环境意识 的旅游行为过程,这种行为在旅游的各个环节中都很注意 保护,强调的是旅游与保护的和谐统一。
态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的培养
三、培养的途径
自我学习、社会教育和生态旅游区的现场教育
1、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译的目的: 环境解译是向旅游者说明地域特征,以便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并 形成支持保护的期望的一门艺术。 2、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译系统的建立:包括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况、生态旅
游区及其景点的区域界限和位置、生态旅游资源的认识与保护、环境污染
一、以国境国界为标准进行分类
1、国际生态旅游者
2、国内生态旅游者 3、国际生态旅游者与国内生态旅游者的比较 P.59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二、以组织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
1、团体生态旅游者
2、散客生态旅游者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三、以目的方式为标准进行分类
1、观光型生态旅游者
2、参与型生态旅游者 3、专门型生态旅游者 4、综合型生态旅游者
1、自然知识:地质地貌、江河湖海、气象气候、动物植物、 宇宙繁星等;自然生态资源的性质、类别、成因与造景机制、 社区风俗习惯与社会文化;生态旅游活动指南等 2、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界一切事物间的关系及自然界各组 成部分或要素的有机联系在人脑中的系统性反映,包括人们 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环境价值观念)和人们参与保护生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四、以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1、按旅游对象标准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者与文化生 态旅游者
2、按费用来源标准分为自费生态旅游者、公费生 态旅游者
3、按旅游内容标准分为宗教生态旅游者、考古生 态旅游者、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者、科学考察等等 4、按年龄特征标准分为青少年生态旅游者、中年 生态旅游者、老年生态旅游者等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
一、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概述 2、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特点: 环保性: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知识性:观察、体验、分析、研究,感受并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参与性:身体力行、积极投入、亲身体验 替代性:旅游经历的可替代性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
二、保护性旅游行为层次与阶段 1、保护性旅游行为的层次 保护自然
1、审美能力的提高:一是要提高文化修养;二是要积累审美经验
2、审美规律的认识: 人与自然相互反映的关系有三类: 认识关系: 伦理关系: 审美关系: 3、审美方法的把握:“你不妨中途驻足片刻,静静地做个聆听者,听 听这片树林内一切居民的声音。”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审美行为
三、生态旅游者审美的境界
1、悦耳悦目的形象美型:以耳、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所经验的愉快 感受。初级层次 2、悦心悦意的意蕴真型: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 直观地领悟到审美客体某些较为深刻的风格和意蕴,获得审美享受和 情感升华,进入一种以美求真的欣快喜悦状态。提高层次 3、悦志悦神的理念善型:在观赏自然生态美或人文生态美时,经由感 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交互作用,从而唤起的那种 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生态价值观,进入到超 越或完善人生的至善境界。最高层次
中国的四大名山中九华山 地藏菩萨的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的 道场,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的道场,峨嵋山普贤菩萨的道场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三、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它包括时间
观念、财富观念、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冒险的态度和对社会 文化的态度,决定了人们的是非观、善恶观和主次观
后,剩下的收入部分。 主要用于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和旅游 2、生态旅游消费: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
二、休闲时间
人的生活可分为约束性时间和休闲时间
1、休闲时间:所谓休闲,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
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为了休息,为了消遣,或
为了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以及为了自发地参加社会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审美行为
四、生态旅游者审美的意义
1、认识自然,启迪思维
2、构建谐境,净化心灵
3、超越人生,升华人格
4、尊重规律,保护环境
第三节 生态旅游流
一、生态旅游流概述 1、传统旅游流的概念及其局限 概念: 当旅游者从自己的常住地出发,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观光游览、 娱乐消遣,便构成了具有一定流向、流量特性的游客群体,这一游客 群体就称为旅游流。 局限性: 旅游客流的单向性概念没有考虑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它割裂了客 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仅用旅游客流代替旅游流,不利于全面衡量旅游对发展地方经济 的作用。 传统的概念不利于经营思想观念的转变。
“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森林浴”、“野外生存”
等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三、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民族习俗:人们在一定地域内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自 发形成的习惯性行为的总称。 消费习俗、礼仪习俗、节日习俗 宗教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与责任
一、生态旅游者的权益 生态旅游者在购买了生态旅游产品和接受旅游服务 时享有的基本权益。 1、自由选择,知悉真实信息的权益
2、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保护的权益
3、获得质价相符的商品与服务的权益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与责任
二、生态旅游者的责任 生态旅游是负有保护环境与促进当地人们富裕等双 重责任的自然旅行 1、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二篇 生 态 旅 游 者
第三章 生态旅游者概述 第四章 生态旅游者的形成 第五章 生态旅游者行为
第三章 生态旅游者概述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与责任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者的界定:
(一)广义的生态旅游者: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游客
(二)狭义的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1、旅游动机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田里:一般动机、具体动机
屠如骥:9类(求实、求新、求名、求美、求知等)
马勇:健康或娱乐、猎奇或冒险、民族或家庭、文化、社
会和自我表现、经济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二、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1、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产生
5、按旅游距离标准分为短程生态旅游者和远程生 态旅游者
第四章 生态旅游者的形成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