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考研复习

中国新闻史考研复习

1.“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2.宋代小报: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3.“定本”制度(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6.“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过敏党,镇压了过敏党的“二次革命”。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过敏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7. 《中外纪闻》: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8.左叶事件”:1957年4月1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由我国领导人刘少奇陪同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馆,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担任向导,维持秩序。

当时现场出现拥护现象。

某记者示意让他离开镜头。

据说左叶发了火。

鸣放开始后,《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报》、《解放日报》或发表报道,或发表评论,批评左叶,认为这是有些官员不尊重记者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一些大中城市,新闻工作者举行座谈会,要求尊重新闻记者,改善工作条件。

许多报纸都发了消息和言论,“左叶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热点。

对于轰动一时的“左叶事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进行了调查核实,《人民日报》认定这一事件“是右派进攻全国新闻界所使用的武器之一”。

次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都就对左叶事件的宣传报道进行了检讨。

9.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①论述报纸的多种功能。

②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

③提出言论自由要求。

④要求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1861年为《华字日报》撰稿,1874年与黄平甫合作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编,并为该报撰写文章,鼓吹变法,1885年创弢园书局,1886年担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

10.维新派办报活动历史作用。

(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提高了报业报人地位。

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

④新闻业务多方面改革,政论写作方面创立了“时务文体”,涌现出了大批的政论作家,出现了最早的政论报纸。

11.“拒检运动”: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社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接着,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由《宪政》月刊等16家杂志社联署于8月17日发表,宣布自9月1日起不再送检。

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

9月1日记者节这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反映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意愿与呼声,抨击国民党当局实施的原稿审查制度,号召新闻文化界为争取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而斗争。

在成都、桂林、西安等地的新闻出版界也纷纷成立联谊会,集体投入拒检运动。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委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收复区除外)。

至此,拒检运动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12..《申报》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

1909年,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于史量才,史自任总经理接办后,重视报纸的经营,对报纸进行改革,使其成为著名大报。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持反对态度,在史量才授意下,排字工人将袁世凯颁布的“洪宪”年号有意错排成“洪害”。

1932年7月,又创办《申报月刊》,1933年起又编印《申报年鉴》。

该报立场保守。

但对时政偶有批评。

“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

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

上海沦陷时,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二、《申报》的发展历程a)(一)《申报》的创刊(1872年4月30日)1、从竞争中深入民间;2、社会新闻的福与祸;3、《申报》馆的五大附属出版物《环宇琐记》、《民报》、《环瀛画报》、《点石斋画报》,出版“聚珍版丛书”。

(二)上海报界围攻《申报》总主笔黄协损(1900年初—1902年底,历时三年)(三)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1、美查回国后,《申报》由报馆买办席子眉之弟席子佩接办。

至民国后,上海报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席子佩对办报颇有倦意,2、史量才的早年经历3、史量才意外获巨资(相关人物:交际花沈秋水,政客陶保俊、沪军都督陈英士。

) 4、1912年8月,史量才以12万两白银买下《申报》2.(四)《申报》与袁世凯的较量(五)史量才的报刊经营策略 1、适应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增加新栏目,扩大发行量。

2、视广告为生命线。

3、重新闻、轻言论的办报方针4、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更新设备。

(六)“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政治立场转变 1、从拥蒋到批蒋。

2、史量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3、1932年《申报》创刊60周年,史量才聘用进步人士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等组成《申报》总管处,进行全面改革。

3.七)史量才遇害经过(八)日寇对《申报》的劫夺 1、日陆军占领《申报》。

4.2、日陆军与日海军对《申报》的争夺。

3、《申报》的反动宣传。

5.八)抗战后国民党控制《申报》(九)上海解放后,解放军军管会接管《申报》。

1949年5月28日,《申报》改组为《解放日报》,成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联合机关报。

13.《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14、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15.新华社的发展历史(一)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创立,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1、“红中社”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播发临时中央政府广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2、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

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后迁往延安。

(二)“红中社”改名新华通讯社1、1937年1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团结抗战,“红中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2、自1939年起,新华社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3、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已建立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

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124人。

(三)建国后,新华社的发展历程1、1949年3月25日,新华社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

2、195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根据中央部署,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人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

3、1983年,新华社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奋斗目标。

至1998年,目标基本实现。

(四)新华社的主要职能1、“消息汇总”2、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3、监督功能4、新华社和驻国外分支机构的外交功能16.郭士立: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

1831年,他进入中国境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宗教方面的,也有宗教以外的。

在鸦片战争中,他曾经担任过英国军队的参谋和翻译以及向导。

1834年担任“中国益智会”的秘书,并在844同时,他还是一位勤奋的著述家,有各种文字写成的著作,其中神学方面的有《上帝真教传》、《正教安慰》等;此外,他的中国航海游记和书信激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强烈兴趣。

他经常到欧洲各地演说,呼吁青年到中国传教,在他的影响下,1854年成立了。

1851年,他因病在香港去世。

17.林乐知(1836~1907)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

同治三年(1864年)3月经冯桂芬介绍,担任上海广方言馆首任英文教习,聘期6个月。

期满后参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工作,后又再次受聘担任英文教习,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

期间,他上午教书,下午译书,16年中译述了《欧罗巴史》、《万国史》、《格致启蒙化学》、《格致启蒙天文》、《列国陆国制》等10余本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的著作。

四年在上海创办中西女塾。

林乐知还曾自费创办华文周刊《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并亲自撰稿,刊登教会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及科学短文,以后扩大为有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新闻的综合性刊物。

主要著译(或合作的)还有《中东战纪本末》、《广学兴国策》、《新治安策》、《中国历代度支考》、《五大洲女俗通考全集》等。

他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

后回到美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18.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工作者。

曾先后任《大公报》记者、新华社副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长、《人民日报》社会等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