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归纳与概括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内涵与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梳理鉴赏课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运用与必修内容链接与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度。
3、用课堂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作品的“气脉”。
2、提要钩玄,提高筛选并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培养多角度、准确并推陈出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因声求气”。
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
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
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
2、提要钩玄,沉思力索。
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运用。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2、了解写作此文在当时的历史意义,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
二、过程与方法1、以高考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自学质疑。
3、对论证方法进行合作探究。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2、难点: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二、解题:作者简介,文体“论”,背景介绍。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
1、正音: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jue,他的)洎(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四、探究第一段:1、自学质疑。
[附]:秦灭韩:前230年——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2、研习第一段: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②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这一段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总——分——总: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五、研习第二段。
1、本段承第一段所提出的哪个分论点?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2、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分组讨论。
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分三层意思。
①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韩魏楚)“得”与“亡”的对比;“难”与“易”的对比;“有限”与“无厌”的对比②引古人名言印证。
3、学生顺思路完成以下练习。
a、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以攻取之外”和“战胜而得者”相比,又用“诸侯之所亡”和“战败而亡者”相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b、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暴霜露,斩荆棘”与子孙的“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与秦国的态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第二课时一、探究第三段。
1、补充注释: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2、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4、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二、研习第四段,齐读。
1、自学质疑。
2、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3、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
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4、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三、研习第五段。
1、重要词句: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3、课内情感迁移: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
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课件显示)《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阿房宫赋》:戒奢以俭《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总结课文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教学后记: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以教师导引讲解为主来作为过渡,逐步过渡到学生的分组合作探究阶段。
因此,本文是作为一篇赏析示例来进行教学的。
本文字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上有很大的困难障碍,因此,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句基本意义、提高翻译水平、宏观把握课文思脉与结构是前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同时,使学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坚决执行以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宗旨,构筑开放性的教学课堂,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和必修部分的知识链接。
提要钩玄,概括作品“形”与“神”,是本单元的基础目标之一,但从学生的目前情况看,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运用散文鉴赏的专业术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散文的“气脉”既外化为作者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及结构组织脉络,又内化为学生需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甚至情感价值观念与作品展开对话,如何发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在课堂交流中仍然显得不够充分,还未全身心地地投入到对作品的诵读之中,因“声”求“气”方面还较欠缺。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积累精彩语句。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揣摩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