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案1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案1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1
美英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容;
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亢(gāng)不悱不发(fěi)隅(yú)绚(xuàn)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

3、生齐读课文
三、文本研习: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明确:
17.2章节
性——天性
习——习惯、习性、习染
17.3章节
唯——只有
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小结:这两章分别强调了教育中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这在前面已学的章节里也有体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
小结:关于这个“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无论出身的贵贱,都能接受教育;一种是无论品行的善恶,都能进行教育。

可见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三)关于教育容
1、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的论述,那么“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呢?下面我们继续听孔子的“教诲”。

2、讨论:那些章节涉及到了孔子教育的容的?
明确:7.25及16.13章
3、分析:
子以四教——以:用
文——礼乐制度、法令条文、历史文献
行——社会实践
异闻——特别的听闻,特别的教诲
鲤趋而过庭——而:表修饰
无以言——无以:没有……的办法
无以立——立:立身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离开,这里指没有偏爱
小结:孔子认为要闻《诗》、闻礼,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即立言、立身。

4、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容的评价。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小结: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

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

孔子在那个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容的消极方面。

(四)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
1、思考文中哪些章节提及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的?
明确:11.3 7.8 5.9 3.8及11.22章节
2、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明确: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章节
德行——道德修养好的
言语——辞令,善于辞令的
政事——善于政事的
文学——熟悉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的
11.22章节
闻斯行诸?——诸:之乎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如之何,其:表反问
求也退,故进之——退:退缩,畏缩;进:使……进,鼓励
由也兼人,故退之——兼人:敢作敢为,勇气过人;退:使……退,约束小结:因材施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B、启发式教学
7.8章节
不愤不启——愤:想懂而未懂;启:开导
不悱不发——悱:想说而说不出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方位;反:还复
小结:孔子认为要抓住教育的契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一隅以三隅反)
C、激发式教学
5.9章节
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愈:较好,胜过
赐也何敢望回——望:仰视,敬仰
吾与女——与:赞同
弗如也——省略了“之”
小结:孔子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激发学生要独立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
十。

D、讨论式教学
3.8章节
巧笑倩兮——倩:面颊美好
美目盼兮——盼:黑白分明
素以为绚兮——以素为绚兮;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繁盛的样子(这句当为逸诗)
绘事后素——绘事后于素
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讨论:“素以为绚兮”和“礼后乎”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子夏由“素”与“绚”的先后关系,自然联想到了礼与仁义的先后关系,提出了礼后于仁义,得到了孔子的肯定与赞扬。

小结:孔子和学生子夏一起讨论,态度谦和,气氛轻松,正面激励学生去思考。

(五)关于教者素养
1、文章里面剩下的章节是孔子关于教者素养的阐述。

7.34 1.15 17.19 7.1 9.15
2、具体分析:
7.34章节
若圣与仁——若:连词,放在句首引起下文,可以解释成“至于”、“说到”。

抑不过为之不厌——抑:不过,只不过
诲人不倦——诲:教导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唯:助词,表肯定
孔子认为,教师最基本的态度是教导学生时要耐心、敬业。

1.15章节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未若:比不上,不如
其斯之谓与?——其:大概,表推测;斯之谓:谓斯,宾语前置句;与:通“欤”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代词“之”,代子贡
孔子希望人们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各安其位,社会就可以安定了,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17.19章节
则小子何述焉?——小子:弟子;何述:述何,宾语前置句
7.1章节
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作;而:连词,表转折
信而好古——古:古代文化
窃比于我老——窃:私底下;比于我老:于我比老,状语后置句
思考: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述而不作”的思想的?
明确: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乐制度。

述而不作这种主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述和传授。

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表现出孔子性格中好古的一面。

但同时也显出孔子思想上的保守。

9.15章节
吾自卫反鲁——反:通“返”
然后乐正——正:厘正,订正
四、总结课文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

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五、作业
1、背诵7.8及11.22章节
2、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