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考点总结模拟分类汇编考前必备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8·福州三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
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
这主要反映了( A )A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B .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 .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 .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参考解答】 材料“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体现出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 项排除;C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 项错误。
2.(2018·潍坊二模)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
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C )A .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 .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参考解答】 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反映出分封制造成了不同族属的混居,打破了以往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的基本状态,为各种文化的融合、形成统一国家的民族文化创造必需的历史前提,因此,周代的分封制促进了中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A 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的高度集中”;B 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
3.(2018·汕头二模)表A.西申、犬戎联合攻击西周B.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C.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D.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参考解答】由材料“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西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盘,周亡”可以得出两则材料均涉及西申和犬戎联合进攻西周,A项符合题意;B项只是对材料二的反映;材料一反映的是申侯与犬戎主动进攻,C项不正确;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D项不正确。
4.(2018·重庆二模)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C)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参考解答】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者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如此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到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濮阳三模)春秋以前,战场上军功大多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其主要原因是(B)A.士兵社会地位低下B.世卿世禄制规定C.宗法制下等级森严D.井田制趋向瓦解【参考解答】由于春秋以前实行世卿世禄制规定官职可以世袭,军功不是改变普通人社会地位的依据,B项正确;士兵地位不是材料主旨的体现,排除A项;体现等级森严的主要是分封制,排除C项;井田制趋向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6.(2018·广东二模)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B)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参考解答】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官方语言的变化并未消除各地语言的差异,故C项错误;官方语言的变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7.(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参考解答】据材料“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郡国举孝廉”和“今当举六孝廉”可知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据材料“百姓愁怨,情无告诉”说明世家子弟入仕导致的是百姓的冤情无法申诉而不是政局动荡,故B项错误;由材料“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和“邪佞未去”说明并没有选拔青年才俊,故C项错误;据材料“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说明有些地方官坚持察举的选拔标准,故D项错误。
8.(2018·历史4月预测押题)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D)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参考解答】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参考解答为D项。
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
9.(2018·河南六市二模)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
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元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
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 A.中央集权逐步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C.官吏选拔制度成熟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参考解答】唐朝节度使权力较大,而宋代节度使只是名义上起着作用,显然节度使的权力在宋代受到严重剥夺,体现出宋代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节度使并不是行政区划的管理合理化,故B项错误;节度使属于对功臣元老和宰相的礼遇,不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对地方管理,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10.(2018·泸州三模)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
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
材料表明(D)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C.中书门下监察独立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参考解答】根据“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表明当时人们认同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有一定的制度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做官的人为一般人所看不起,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监察独立”错误,排除C项。
11.(2018·高考押题卷二)在古代中国,刑事审判权的行使是确保社会安定和统治秩序建构与维护的重要手段,事关国家命运兴衰与百姓生活苦乐。
在宋代,皇帝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
宋代统治者的做法有助于(D)A.缓解君臣之间的关系B.消灭官员的腐败问题C.审判中实现人人平等D.保障审判权依法行使【参考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刑事审判权关乎国家稳定和百姓苦乐,宋代皇帝将刑事审判权控制在自己手中,防止被官员滥用,可以保障审判权的依法行使,故D项正确;A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说法犯了绝对化错误,排除;审判的过程中无法保证真正的人人平等,C项错误。
12.(2018·肇庆三模)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
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
”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A.皇权高度集中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参考解答】材料中事件说明内阁大臣的权力较大,内阁属于皇帝的附属物,体现出皇权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内阁首辅代表了皇帝的意志,并不是独揽大权,B项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C项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则;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
如汉代巡察郡国的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
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
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
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做了规定;清代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查官,要求日益严苛。
研究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巡视工作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考略》(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巡视制度对当代中国巡视工作的启示。
【参考解答】(1)巡视有法律保障或重视巡视立法建设;巡视官员的品级较低,但权力较大;巡察方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或巡视官员选拔条件严格。
(2)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腐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要不断加强巡视立法建设或巡视制度要法制化、科学化;要不断加强巡视官员的选拔;要不断创新巡视方式,提高巡视的时效性。
【参考解答】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