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目的分析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

方法对胰岛素、格列美脲、阿司匹林、胰岛素笔、胰岛素泵、联邦·焕胰素等治疗糖尿病药物进行全面的描述分析。

结果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药物日趋多样化,作为新时代的医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医疗药物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探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不断研发新药剂,使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加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标签: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发展状态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的综合征[1],此疾病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包括[2]: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等,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于患者机体,降低胰岛功能,提高胰糖、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并发症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临床突出症状为高血糖,伴随尿量多、消瘦等表现。

在长期的治疗中,患者可能出现广泛的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需要控制血糖正常水平,才能降低代谢紊乱综合征发生率,保护肾、眼、足等部位,增强治疗效果。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标在于:保持患者的正常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1.1降糖药的服用经常服用非胰岛素的患者,在遵循饮食方案进行体重控制后,如血糖还是高于14mmol/L,可指导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

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组成了口服降糖药的三大类型[3]。

1.1.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的功效在于[4]: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防止出现肝糖原异生现象,加速糖的无氧酵解,强化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等。

①二甲双胍作用持续可高达6h,服药最大剂量必须<1500mg/d,此药物不会造成乳酸性酸中毒。

双胍类在伴肥胖症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疗效受到人们的认同与肯定;②苯乙双胍作用持续高达5h左右,服药最大剂量必须<75mg/d,避免出现乳酸性酸中毒。

1.1.2磺酰脲类磺酰脲类具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治疗优势,有效增加靶细胞胰岛素数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5]。

①第一代以甲磺丁脲作用持续可高达8h,服药最大剂量必须<3000mg/d;②第二代以优降糖作用持续可高达1d,服药最大剂量必须<15mg/d。

1.1.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生物合成的拟四糖体,经口服用后,将会降低糖尿病患者饭后高血糖。

特别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患者在采取科学的饮食方案后,加以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治疗愈合率更高。

但是,患者容易出现腹疼、腹泻、腹胀、腹鸣等不良反应。

在给予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过程中,磺酰脲类或双胍类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但是没有必要联合使用。

如果患者血糖还是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可加以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类型药物。

针对肥胖症伴高血脂患者,应该采取双胍类降糖药治疗,加强降压效果。

为了加强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医务人员必须给予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首先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家族史、过敏史、生育时、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资料,尤其是血糖情况、用药情况、访视记录等。

同时,收集患者的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管理,指导患者进行血糖、血压、体重等基本指标的检查,详细解答患者对疾病方面的问题,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及不良反应,并作记录入档。

最后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如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治疗意义等,并设置健康教育表。

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后,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饮食方案、运动方案等,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利于病情的控制,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1.2胰岛素的应用短效类、中效类、长效类组成了常用胰岛素制剂主要类型。

短效类主要包括:正规胰岛素、半慢胰岛素锌混悬液等;中效类主要包括: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慢胰岛素锌混悬液等;长效类主要包括:精蛋白锌胰岛素、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等。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相当广泛,主要体现如下[6]:①由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其内源性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无法健全,如果脱离外源性胰岛素,将无法生存。

因此,针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适量的胰岛素,才能延长患者的生命;②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患者在出现非酮症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性肾病、合并各种严重疾病以及处于应激状态、口服降糖药失效、全身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必须采取胰岛素治疗;③糖尿病发病对象大部分都是比较消瘦虚弱的青年男性患者,如患者采取胰岛素治疗,其每天的初始剂量为0.6U/kg 计算总量,3次皮下注射,根据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饭后血糖检查结果,结合病情的进展,不断调整合理的胰岛素剂量。

2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随着医疗水平的突飞猛进,治疗方法不断多样化,新药及新制剂的应用更加灵活方便,改善了糖尿病患者各项治疗指标,降低不良症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2.1胰岛素笔的应用针对之前采取的多次注射方案,胰岛素笔治疗更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尤其是治疗青少年与老年患者。

胰岛素的注射技术日趋成熟,其创伤更小,更具有方便性、清洁性。

目前,新的一次性给药注射笔可结合胰岛素和注射笔,无需换笔芯,剂量装置安全有效,声音提示清晰度良好,使用完后无需保留,降低感染发生率[7]。

2.2胰岛素泵的应用目前,胰岛素泵作为全球认同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式,可模拟正常的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不间断地将非稀释胰岛素输入患者体内,合理调整基础胰岛素用量与餐前负荷量胰岛素,降低餐后高血糖的发生率。

在长期的研究表明中,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法治疗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2.3格列美脲的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人群日趋增加,成为了引发糖尿病疾病的危险因素。

格列美脲属于一种新的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作为治疗糖尿病伴肥胖症的首选药物。

格列美脲的作用机制与恢复胰岛素的胰外作用紧密相关,与磺酰脲类药物对比,其治疗优势在于胰外作用显著,起效快,使用剂量比较小,服用1次/d即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经研究表明[8],格列美脲用量可小于格列本脲药物的1/2,可保证良好的降糖效果,降低患者体质量指数,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2.4阿司匹林的应用糖尿病患者大多会存在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几率。

经临床研究表明[9],患者的血小板对促血小板凝集剂反应相当高,主要原因在于:增加血栓素、患者体内血栓素合成过多等。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与血小板凝集,避免形成血栓等。

阿司匹林治疗的成本降低,为大众提供了更好的药物服务,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

3 体会在20世纪初,国际糖尿病课题攻关联合实验室的专家成员,终于破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掌握胰腺功能障碍的核心作用机制,从而研发出了胰腺细胞蛋白激活酶[10]。

中药微分子活性基因萃取分离技术、国外的药效靶向引导技术不断引进了我国各类型医院的医疗研究中,临床医生与专家致力于药物治疗的反复试验中,研发出联邦·焕胰素这种新药,实现了根治糖尿病的希望。

联邦·焕胰素可不断调整胰腺细胞内多种酶系统的生物敏感性,促进胰腺吸收各种营养成分,增强胰腺细胞的活性,对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产生直接的作用,对β 细胞合成产生良好的控制作用,促进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低激素类物质的活性等。

在糖尿病药物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使用联邦·焕胰素药物,使变异的胰岛β 细胞恢复正常,使胰腺细胞保持良好的免疫力,控制糖尿病的进展,使糖尿病的治疗达到治根治本的效果。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胰岛素缺乏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引起的机体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异常的慢性高血糖疾病。

目前在临床上对糖尿病的治疗可采用降糖药物、运动疗法、饮食控制等综合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糖尿病患者与社会经济负担。

通过分析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不断研制新药剂,增强了糖尿病治疗有效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1]桂金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6):2505-2506.[2]王华.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1(3):123-124.[3]张兰,洒晓亮,姜维娜,等.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2,04(2):25- 27.[4]宣吉明,程玉松,高静,等. 糖尿病治疗中多肽类药物新型缓控释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杂志,2012,12(1):14-18.[5]韩旭亮,王晓雯,郑艳侠,等.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2012,13(6):616-618.[6]柯俊,汤文璐. 2006~2010年上海市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1,21(6):351-356.[7]赵诚,曹烨民.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溯源考[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1):64-65.[8]耿乃志,郝娅妮,初云海,等. 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再探讨--栗德林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的学术经验总结[J].中医药信息,2012,29(1):68-69.[9]杨群娣.上海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药物治疗现状[D].复旦大学,2010. [10]丁全. 糖尿病住院患者的重点药品集中监测及相关安全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