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记叙文写作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记叙文写作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小中见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范文,感受、学会“以小事见大”写作规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范文学习—写法探究—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意识到“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

教学方法:例归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学生背诵“小事物体现大道理”的文章,师生评议。

(首先请xx进行课前展示,从xx选的文章来看,作者借很小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导入:同学们也可以仿照上面的作者进行练习,请大家看这两幅图片,任选一幅图,通过观察和联想,随意说出一句话来。

(鼓励学生举手回答,调动气氛。

示例:枫叶红了,秋天到了,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秋叶以优美的舞姿落到地面,展示它最后的风采,诠释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人说过“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也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作文也是这样。

写记人记事的文章, 要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因为普通人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所以我们要学会写小事。

那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以小见大写作手法在记叙文中的应用。

三、出示学习目标四、明确概念:(1)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提问学生读,师点拨:这一定义强调通过小的事和物,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2)使用“以小见大”手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材要严,要精选那些闪耀着光彩的琐事;二是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琐事中提炼出生活的真相,人生的真义。

(提问学生读,师引导:接下来我们通过欣赏名家的作品来体会以小见大的运用)五、感知经典,小中见大。

首先,我们关注一下凡人小事。

聚焦凡人小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思考:这段文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出自哪里?作者写了怎样的小事,反映了什么大的主题?(明确:选自杨绛的《老王》,写了老王给我松香油和鸡蛋的小事,反映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幸运者对不幸者命运的关注的主题。

)“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板书:凡人小事关注社会)名家还善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

看下面这段文字。

观察身边景象: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杏林子《生命生命》提问学生读,然后思考:作者有一粒小小的香瓜籽想到了什么?“大”: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像以上两种通过直接抒情和议论,或者人物的语言直接点名深刻主题的可以看做直接表露地运用以小见大手法。

(板书:自然景象,感悟人生)小结:“小中见大”常见方式(一)直露式:直接抒情议论,或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直接揭示。

(板书)继续往下看,名家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捕捉细小情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提问学生读语段,思考:大家熟悉的《背影》作者通过买橘子时的哪些动作细节,反映了怎样的深刻主题?(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爬上,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他的背影等)“大”:抒发人间真情--父子情深。

(板书:细小情节,诉说真情)小结:“小中见大”常见方式(二)含蓄式:寓于叙述描写之中,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来显示。

(板书)根据以上例子,我们想想到底如何“以小见大”?明确:首先选择和处理材料时要从小处着眼,而概括主题又要从大处着眼。

(板书)“小”: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

“大”: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

四、实例赏析:下面有两段文字是往届学生的作文和片段,我们看它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一)《关爱》片段:小时候,有一次我和母亲去浴池洗澡。

天气很冷,洗完澡之后,我站在凳子上穿衣服、穿鞋。

妈妈看到之后,皱起了眉头,然后把我抱下来,放在自己的腿上坐着,再穿衣服,并且认真而和蔼地说“孩子,你看,对面凳子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坐?就是因为有人把它踩脏了。

那你把这个椅子踩脏了,别人也就不能坐了。

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自己,也要为其他人着想。

”感悟:妈妈一句质朴无华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从此以后,妈妈这句质朴无华的话,就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和我行动的指南针,他让我明白了关爱是多么重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当我走在教室的过道里,看到地上掉下的一片纸屑时,我会把它默默地捡起。

因为我知道,掉了它的同学和我一样的勤奋;当我看到老师讲了一个小时的课,走下讲台时,我会走上讲台把黑板擦干净,因为我知道她比我还要辛劳;当我看到路上的行人的时候,我会默默地报以微笑,因为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的努力。

其实,我们的国家不是用一种更大的关爱去包容每一个人的幸福吗?我们看到残奥会时国家为残疾人准备的盲道,不是体现国家的一种关爱吗?当我们看到四川汶川地震后,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时,不是体现一种更大的关爱精神吗?大家速读这段文字思考:片段中选取了怎样的小事,产生怎样的联想?明确:选取妈妈教育我不要把别人坐的凳子踩脏的小事,揭示出对他人对社会关爱的重要。

由自己上升到他人(社会)和国家,立意深刻。

(二)幸福的颜色①未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

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细节体现幸福就在身边,且有着温暖的金色)②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

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

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

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

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写母亲接过衣服后兴奋的表情和动作,体现她内心的激动和欢喜,对衣服的珍视,幸福感油然而生,从而体现夫妻之爱。

)③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

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

(通过环境细节,烘托母亲的幸福感之大)“好看吗?”母亲问。

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尺码大了。

”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裹”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身材和衣服的反差细节,表现母亲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进而突出父母之爱)④“哪里大了?”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真喜欢!”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

“真的不大!这正合适呢!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

(母亲极度喜欢衣服,非常重视亲情的语言和动作细节,可以表现母亲的幸福感)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⑤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动作细节显示母亲对衣服的珍视,对父亲的爱,对亲情的感动)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气氛温馨融洽)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语言和神态的细节描写包含深情,对衣服的重视,即是对丈夫不尽的爱意。

)⑥“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

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凡人小事和多处细节描写反映出的“大”主题)⑦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

(首尾呼应,金色的阳光有象征意义,是身边的温暖与幸福,反复提及,烘托其乐融融的气氛和母亲的幸福感。

)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文章的“大”主题。

)探究:速读文章后思考:1、《幸福的颜色》通过记叙父亲为母亲买衣服“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父母之爱,亲情之重,家庭之和睦温馨“大”的主题。

2、文章是怎样抓住细小情节反映深刻主题的?请举例说明。

六、实战演练1)写一写:认真观看屏幕上的图片,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片,采取直露式和含蓄式表达,运用以小见大手法,表现深刻主题。

(选择“大手拉小手”的图片可以将它放在记忆中的某个场景中来写)示例(一):小时候,每次走到路口需要横穿马路时,母亲就会突然停下来,她把手中的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小心翼翼地牵着我走到公路对面。

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来就别过马路”,“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寒冷的冬天里,母亲还会用她那双粗糙的手,被冻得微红的手,不断地揉搓着我戴着手套的手,生怕我冻着。

她全然忘记了,她的另一只手还裸露在寒风中。

而现在,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再次走到路口时,她牵起我的手的动作依然那么娴熟。

她吃过许多苦,受过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这一次,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二)每当微曦初露,在我们还在睡梦之中的时候,你们早已工作在自己的的岗位上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