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名称: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
波长在0.75~1000μm 。
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 (波数在13300~4000cm -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 2.5~50μm (波数在4000~200cm -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 (波数在200~10cm -1),又称转动区。
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
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
其关系式为:
)(10)(4
1
cm cm λσ=-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 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检测器样品室干涉仪光源−→−−→−−→−−→−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红外光谱仪并稳定大概5分钟,同时进入对应的计算机工作站。
2、波数检验:将聚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 -1进行
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分析得到最吻合的图谱,即可判断物质结构。
3、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 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 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 ),使之混合均匀。
取出约80mg 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
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 -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
4、结束实验,关闭工作站和红外光谱仪。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室环境应该保持干燥;
2、确保样品与药品的纯度与干燥度;
3、在制备样品的时候要迅速以防止其吸收过多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4、试样放入仪器的时候动作要迅速,避免当中的空气流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溴化钾压片的过程中,粉末要在研钵中充分磨细,且于压片机上制得的透明
薄片厚度要适当。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1.聚乙烯的红外光谱图
图1 聚乙烯的红外光谱图
表1 聚乙烯的红外光谱图
谱带位置/1-
cm吸收基团的振动形式
ν(—C—(CH2)n—C—n≥4)2918.705
C-
H
ν(—C—(CH2)n—C—n≤3)2849.533
H
C-
δ(面内)
1472.208
C-
H
δ(面内)
1463.433
H
C-
δ(面外)
729.778
H
C-
δ(面外)
719.671
C-
H
2.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
图2 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
苯甲酸红外光谱图主要吸收峰的归属如下:
表2 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
谱带位置/1-
cm吸收基团的振动形式
1689.728 νC = O
1420.945 νC = C
δ(面内)
1290.596
H
C-
ν
1179.028
C-
O
δ(面外)
932.109
H
O-
δ(面外)
706.607
C-
H
七、实验讨论
本次实验难点在于溴化钾压片制直径透明薄片。
试样含有水份及其它杂质时不仅会侵蚀吸收池的盐窗,而且水分本身在红外区有吸收,将使测得的光谱图变形。
消除方法如下:1)样品必须预先纯化,以保证有足够的纯度;(2)样品须预先除水干燥,避免损坏仪器,同时避免水峰对样品谱图的干扰;(3)易潮解的样品,需在干燥器其操作,防止潮解。
对特征峰及其特征频率要有一定的识记,例如羰基(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各种化合物中总是出现在1880~1660cm-1之间。
再如,当化合物中有C≡C 键时,其吸收峰总是出现在2500~2000cm-1之间。
而羟基(O-H)在3650-3200 cm-1之间,胺、酰胺(N-H)在3300 cm-1附近有尖锐特征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