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知识专题复习指导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地图约近130幅,按照地图中的内容,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分为三类,即“各朝或各国疆域图”、“战争形势示意图(含对外关系图)”和“经济发展分布图”。
历史地图是教材具体内容的扩展、延伸,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和深化理解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命题专家比较重视的一个高考知识切入点。
由于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参差不齐,它是考生历史学科能力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在高考专题复习时,历史地图知识是我们值得重视一个专题,我们必须要认真复习,并及时总结这方面的解题经验。
《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拟订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中第一条“目标”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并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②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历史地图知识的考查正是这一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那么,有近些年来,有哪些地图知识已经考查过呢?它是如何进行考查的呢?我们在复习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及解答分析(一)近年来高考考过的“各朝或各国疆域图”试题及解答分析1、【1996年高考】右图是南北朝后期形势,填出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A ________B ________此题正确答案为A北周、B北齐。
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魏分为东魏(控制洛阳以东)和西魏(控制洛阳以西),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东魏和西魏的位置学生不会搞错,但此题解答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东魏和西魏最后被哪个政权所取代。
2、【2006年北京高考】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三家分晋”。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图5是“春秋形势图”,图6是“战国形势图”,首先应该排除D“秦修万里长城”,因为它是在秦灭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进扰,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
而A、B均发生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时期,与题目“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不符,因为图6不能观察到A“尊王攘夷”、B“楚王问鼎”之事。
从图6我们可以看到图5 中的“晋”已经变成了“赵、魏、韩”三国了,而且也符合“政治局势变化”的题意。
(二)近年来高考考过的“战争形势示意图(含对外关系图)”试题及解答分析3、【1996年高考】见右图,1860年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是此题正确答案选B。
A为新界,1898年英国强租;B为九龙司地方一区,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
C为大濠岛,1898年英国强租的范围之内;D为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
4、【1997年高考】右图是抗日战争大反攻前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图中标出的A是____________根据地;B是____________根据地。
此题正确答案为A晋绥抗日根据地,B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B容易判断,看一看它是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交界之处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但A有点难度,很可能误认为它在山西、河北等省交界处,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即晋冀豫或晋察冀。
5、【1999年高考】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标号依次是A. ①②③B.①③②C. ②③①D. ③②①此题正确答案B。
要答好这一题目,关键就是要将韩、赵、魏三国的地理位置判断出来,①为郑,是韩国的都城;②为大梁,是魏国的都城;③为邯郸,是赵国的都城。
6、【1999年高考】下列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
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地图所标出的时间,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图一1919年6月,说明是在一占结束后,正是巴黎和会结束后;图二1940年6月,说明是二战爆发后;图三1949年10月,说明是二战后,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然后以时间为背景开始思考作答。
图一: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接受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规定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原属波兰领土基本归还波兰;萨尔区暂由国联代管,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
图二:美、英、法等国通过“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 削弱德国为复兴德国;德国迅速恢复并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大国;1929年一1933年经济危机,德国法西斯上台执政,推行扩张政策;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实行”中立”,苏联避战自保;德国侵略屡屡得逞,法国战败,大部国土被德国占领。
图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盟国对德分区占领;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处置德国等问题上产生矛盾;两个德国分立。
7、【2001年上海高考】看右图,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A、B、C、D四个地点先后召开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
请写出在A和B召开的国际会议的名称。
A B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请写出图中表示波茨坦地理位置的英文字母:。
此题的正确答案:A雅尔塔会议; B开罗会议; D为波茨坦地理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先后召开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是1943年11月在埃及召开的开罗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在今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境内召开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夏在德国波茨坦召开的波茨坦会议。
解题的关键是必须弄清四次国际会议召开的具体国家或地点,只要理解这一点后,题目的难点就突破了,ABCD四个会议的地点分别为雅尔塔、开罗、德黑兰、波茨坦。
8、【2006年江苏高考】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吴越争霸D.葵丘会盟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吴越争霸,从地图的位置就可以直接作出准确的判断,试题的难度不大,因为其它三项的干扰性不明显。
A盘庚迁殷,“殷”在今河南安阳。
B牧野之战,“牧野”是在商都郊外,也是在河南境内。
D葵丘会盟,“葵丘”在今河南兰考境内。
这三者都位于河南境内,而阴影部分是在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说明只有C符合题意。
(三)近年来高考考过的“经济发展分布图”试题及解答分析9、【1997年高考】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此题正确答案为B。
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这同学们都清楚。
但②和③到底哪个是泉州呢?却很难作出判断。
①为广州容易判断;④为明州也容易排除;那么必须要先判断出②泉州、③福州,才能做出准确答案。
10、【2005年全国高考】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
”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城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汉书》入手,我们可以判断其记载的内容是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西汉依靠强盛国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进攻。
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据材料一,祁连山“冬温夏凉,宜畜牧”;到材料二“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说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由发展畜牧业为主转变到以发展农业为主。
从“小民无立锥之土”来看,又说明当时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从材料三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仓慈的做法主要有鼓励内地人到西域经商,同时也鼓励西域人到内地去;官方保护双方贸易。
那么,其作用就非常明显了,一是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二是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
这道试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地图的作用不明显。
参考答案:(1)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居河西走廓。
(2)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二、复习历史地图专题知识建议及解答技巧点拨1、关于“单一型地图”专题知识复习建议及解答技巧点拨在复习单一历史地图专题时,我们要注意联系背景,观察地图,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信息,以全面了解和挖掘地图中的具体内容,这要求们做到两点,一是正确判断地图所表述的内容:判断哪个时期的地图,我们可以通过看时间、朝代、都城、重要的战役地点、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相邻政权,还有一些图示的内容等;判断表述内容的正确与否,则必须结合教材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然后得出正确答案。
二是善于挖掘地图中隐性知识,并尤其要重视它。
所谓“隐性知识”,即教材的正文中提到了一些概念或史实,但具体的内容却要在地图中才能找到,这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也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地方。
在学习“各朝或各国疆域图”时,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其政治中心、疆域四至、四周并立的政权或存在的邻国,境内重大的活动地点、重要的建筑工程。
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挖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如教材正文中讲了秦朝统一后“修驰道”,我们通过查看地图中,就可以看到秦朝的驰道的具体路线,即南达南海郡,北到九原郡、西至陇西郡,但没有到达辽东郡;如隋炀帝为了巡游,令人在北方修筑了两条大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那么两条大道的起止点在哪里呢?通过观察地图,我们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即涿郡----榆林;洛阳----太原等。
在学习“战争形势示意图(含对外关系图)”时,我们一要了解战争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如战争的主要国家或军事集团、主要战役的准确地理位置、战争进程路线、对外交往的通商口岸、主要路线、特点等。
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天津条约》开放的港口中,最北、最南的港口是什么?深入内地最远的港口是哪个?通过查看地图,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开放的港口中最北、最南的分别是营口、琼州,深入内地最远的港口是汉口。
二要深化理解战争和对外关系的知识。
如了解在同一地点发生过哪些战役、出现过哪些割据政权或傀儡政权、对外交往最远的地点等。
如1940年6月,法国投降,东南部建立了维希傀儡政权。
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与其相邻的国家主要有西班牙、意大利和瑞士。
等等。
在“经济发展分布图”时,我们要了解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些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工程、农作物栽培分布、手工业的著名城市、铁路修筑线路、著名的式商业城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