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导学案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导学案

【教学目标】1、理解素材的含义,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

2、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4、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重视素材的积累。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文章例析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理论1课时;演练1课时;评讲1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条小溪、一碗面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外部形象、一句普通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普通得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事物,它们可以引发富有启迪、令人感慨的文章吗?可以画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吗?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二、课堂研讨:1、学生阅读“话题探究”和“知识导引”,思考下列问题:(1)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是怎样产生的?明确:偶然发现—受到触动—迸发灵感—创作出杰作(2)这一典型事例对我们写作素材的转换有什么启示?明确:其一,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

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使素材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三、知识梳理(一)素材1、根据例文思考、讨论什么是素材?明确:素材——是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原始材料不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

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2、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明确:题材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比较、改造、发展、组织成为作品的一个内容因素的生活材料。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

3、选取素材时应注意哪几个标准?明确:(1)主题标准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舍、主次和详略。

能够表现、突出主题的录用,与主题无关的,无论多新鲜都要舍弃。

(2)真实标准真实的材料就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反映客观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的材料。

真实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符合生活逻辑或客观规律的经过艺术加工后,虚构的材料也能反映生活的本质,也属真实的材料。

写作反对脱离实际,扭曲生活,胡编乱造。

(3)典型标准典型材料是某一类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典型材料能以少胜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新颖标准新颖的材料就是新鲜、生动有趣,鲜为人知或具有时代精神风貌以及有作者独特认识与感受的材料。

4.把素材转化为题材时应注意什么?明确:(1)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题材。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

例如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体会中谈过,他在朝鲜战场搜集了一百多个战斗故事,这就是他积累的生活素材;而经过他的选择和提炼,最后写进《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去的“松骨峰战斗”“马玉祥三次扑进火窟救儿童”“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的日常生活”三个典型事件,就成为这篇通讯的题材。

(2)素材可从“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即可根据文章的需要,几个素材整合在一起,表达相同的主旨或表现一个典型人物。

5、平时需要留心积累各种素材。

常用的积累素材的办法有三种:(1)生活卡片积累法。

(2)读书卡片积累法。

(3)报刊剪贴积累法。

6、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的关系。

明确: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

要提高认识水平可以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

(二)材料材料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1. 材料的种类和作用明确:(1)材料的种类①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②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③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④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材料的作用①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

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

②写作中,有效地选择、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③材料也影响写作成品的形式。

2.材料的采集——摄取材料的主要途经或方法是观察、体验、阅读和调查。

3.材料的选择A.选材的原则——应选择突出主旨、典型、新颖、真实的材料,要考虑文体特点。

B.选材的方法:(1)精于鉴别:鉴别是选材的基础与前提。

(2)善于联系。

四、合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例文借鉴”中如何做到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例文一]点评:《汗水中的启迪》,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谋篇,文章劈头就是一连串急促的追问,陡然掀起文章的波澜,发人深省;紧接着总说素材(画面)给自己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这已经深深地抓住了素材的“中心印象”。

本文的开头颇有先声夺人之势。

接下去的具体联想,同样紧紧抓住素材的中心印象而向外自然地辐射出去,既扣住自己立意的中心,又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很好地转换了原始素材,表现了自己文章的立意。

而结尾处的“在沉思中皱起了眉头”一语,暗示了作者由眼前的画面而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足以令人在回味中积极进取。

本文文字练达,富有表现力,尤其值得称道。

但是,高要求来看,本文的内容有些单薄,还不够充实。

[例文二]点评:《父亲──油画〈父亲〉评价》一文,是一篇感情充沛、热情洋溢的佳作。

文章首先在一种亲切的询问中引出了油画作品,紧接着在强烈的情感中富有创造性地描述了油画内容,形象地浓缩了油画的精华,为下面的具体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然后从“呼吸”“喘息”“神情”等方面展开深入赏析。

在赏析的整个过程中,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至于文末所产生的要为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祖国而奋斗的决心,因为有前文的激情做基础,不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本篇文字,激情飞扬,催人振奋,发人深省。

作为中学生,实在难得。

不过,如从纯粹评论文章的要求来看,本文似乎有点“热烈的感受有余,冷静的评价不足”(当然,也要考虑到作者写作的年代)。

[例文三]点评:《小丑》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著名讽刺散文诗,写的是一位极其愚蠢而又非常鄙俗的“小丑”,因为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就想了一条高招,对受大家喜欢的名人名作,统统加以彻底否定,一律进行猛烈抨击。

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什么人,他都对这人给予彻底否定,极尽丑化之能事。

最后他竟然成功了,“一个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像这种自己毫无建树而专靠否定别人而混出一些名堂的人,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且都有着各具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不同表现形式。

但是,像作品中这位“小丑”这样典型、夸张的真实生活人物,恐怕不大可能确有其人。

如此典型、夸张的人物表现,必定是撷取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然后经过作者的集中、加工、提炼,才能塑造出来的。

五、课堂检测1.阅读下面试题,判断其审题正误。

校园里的玫瑰花开了,真艳真美,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喜。

一天早晨,幼儿园的一位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一枝玫瑰,从容地往外走,恰好这时校长走来看见了,他很想知道这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便亲切地问她:“孩子,你为什么要摘花,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告诉邻居的老奶奶,学校里开了很美的玫瑰,奶奶很想看,可她病得很重,走不动,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小女孩的话,校长……校长会怎么说,怎么做?同学们议论开了。

有的说,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有的说,该教她一点植物学知识;有的说,该再摘一朵玫瑰奖励她,因为她是一位有爱心的孩子……你认为本则材料审题的重点应该是( )A.谴责一些人不爱护公物。

B.谴责一些人不懂自然知识。

C.赞扬玫瑰顽强的生命力。

D.挖掘“永不凋谢”的深层含义。

解析:A、B两项理解偏颇、肤浅;C项就事论事;D项抓住了话题的中心语。

答案:D2.阅读下面试题,判断其正误。

有位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

见有人走过去,她总是善意地提醒别人,别走近高墙,但总有人不听。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没有发生任何危险。

第四天,老太太不由自主地走到墙根,想看个究竟。

然而,危险就在此时发生了,高墙倒塌,老太太被……你认为本则材料的审题重点应该是( )A.善意地提醒别人,别走近高墙,但总有人不听。

B.揣摩“但总有人不听”这句话的含意。

C.“老太太不由自主地走到墙根,想看个究竟。

”(没能坚持下去)D.能做到时刻提醒自己的又有多少人呢?解析:要善于把握中心印象“一个善良的老太太却死于自己常告诫别人的危险”。

答案:D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代刘蓉小时候在一间小屋读书,屋内有个小凹坑,他踱步时往往失足,时间长了,竟也渐渐习惯了,走到凹坑处就如平地一样。

一次,他父亲叫人把坑填平了。

刘蓉踱到凹坑处,觉得地面突然隆起,低头一看,地是平的。

(1)如果让你在材料中找一个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它应该是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下你从材料中得到的启示。

答:习惯的力量太大了。

它可以让人从“不习惯”到“习惯”,所以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否则,一旦你对坏习惯习以为常,再改就难了。

4.“水浇沙子,百浇百渗,沙子依然如故;水浸海绵,越浸越沉,海绵吸足了水。

”请以“沙子、海绵、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下面几项中,立意最好的一项是( )A.要像海绵不懈地吸水那样“求知”,不学沙子湿在表面,“不求甚解”。

B.要发扬沙子的不湿不贪、只渗不沾的精神,鄙视海绵执著占有、中饱私囊的利己主义。

C.沙无水,能受高压;人无私,越挤越坚。

海绵有水,一挤就瘪;人有私,一摁就软。

D.水能诱惑海绵,使海绵浮肿虚胖,徒有其表;水不能使沙子动心,沙子依然故我,表里一致。

解析:A项提及沙子湿在表面“不求甚解”,离开了原材料规定的物象;C项着眼于两个物象——沙子渗水、海绵吸水后的比较,忽略了“渗”“吸”过程的比较;B、D两项真正把握物象的本质,挖掘了寄寓的哲理,但如果两项相比较,B 项更加新颖独到。

答案:B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

人们蜂拥而来求艺,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回石头吗?”汉钟离答:“会,但那是3000年之后的事情了。

”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成了石头,那岂不害了人家!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