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_从法律制度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___ 指导教师:李强
学院:____ ___文法学院_ __________
专业:法学
班级:____ ___111本科班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_____白良杰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 _11221040102_____________
2013年 5 月22日
从法律制度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法律文化属于社会精神文明的范畴,是精神文化中最为深刻的价值观念、精神和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产物。
法是一个很圣神的东西,不同的法律有着不同的立法思想、立法倾向。
《法经》和《十二铜表法》它们有着不同的立法倾向:前者主张“法治集权”以刑法为主,强调公法;后者则是以“民主”为核心,比较侧重于私法。
两者不同的立法倾向也折射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在大河文明下的法律更为强调的是集体利益,而西方在海洋文明下的法律则是侧重于个人私权的保护。
中西法律制度的差异也证明了中西在不同的文明下形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
[关键词]:《十二铜表法》、《法经》、民主、法制、文化差异
[正文]:法律文化属于社会精神文明的范畴,是精神文化中最为深刻的价值观念、精神和体系。
法律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产物,一定的法律制度的特点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所决定,但同时法律制度也可以反映出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的特点和现状。
由于历史发展背景和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中西法律文化各自体现着自己独有的特质。
本文就着手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和战国时期魏国的《法经》进行比较,来探究中西法律制度的差异,通过法律制度反映的政治体制的不同,来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浅述《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451年,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罗马早期共和国的主要矛盾,《十二铜表法》就是这个时候制定的,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产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上的要求。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
它颁布之后,就成为共和时期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
《十二铜表法》之后罗马法系的立法依然体现着这一要求,每颁布一个成文法典,平民的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便提高了一步。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古希腊及西方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
这种“法治”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不能随意解释法律,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三是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
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法律条文反映了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早期的情况。
明文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
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
二、浅谈《法经》
《法经》是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实行变法的成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经》之前,已经颁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过不太完善,《法经》是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被放到首位。
《法经》作为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这一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肯定。
《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编纂奠定了重要基础。
《法经》所体现的是严刑峻法,是法家思想在政治法律制度上的体现,它要求中央集权,维护贵族的利益。
这种中央集权的思想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魏国的封建化。
三、探析《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异同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都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都为当时社会的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都是为后世立法做出典范的成文法典。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以“民主”为核心,主张人人平等,注重私权的保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法经》则是以“法制”和“集权”为核心,主张严刑峻法,打击奴隶主的利益,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
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立法倾向,前者是以保护私权为主,而后者则带有公权性质。
这种不同的立法倾向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观其缘由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古代始终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人们由血缘关系固定在土地之上,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家天下”的政治结构。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与脆弱性使得人们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要求更高,与之相对应的法律体系便呈现出重农主义的倾向,因此刑法相对发达。
也正是因此,中华法系呈现了刑法为主的现象。
古罗马则是另外一种局面,岛屿及半岛地区土地资源匮乏及土壤的贫瘠使得古罗马不可能形成一个农耕文明,相反却形成了商业文明。
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他们不得不靠海为生,发展海外商品贸易,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
由于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因此在立法上
也呈现出重商主义的倾向,民事法律及诉讼法相对发达。
而正是由于《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代表罗马法系以私法为核心的立法倾向,因此才使它为后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的法制所采用。
中国古代的法律被看作是束缚和控制人的手段,它不能离开国家、离开刑罚来处理民事关系,而在西方,古希腊、罗马国家的法是在氏族内部斗争及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妥协的结果。
西方立法在形式上是大众制度的,看重程序的保护作用和证据,注重对私权的保护,强调权利,私法的内容较多。
四、小结
在中国,法自始就是帝王手中的镇压工具,它几乎就是刑的同义词。
而在古代希腊罗马,法却凌驾于社会之上,可用以确定和保护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
法律制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又是由于经济基础决定的,法律制度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同时法律制度也可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环境。
中西法律制度的差异也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以刑为主的中华法律也反映出了大河文明下的中国对于保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强调了集体利益;以私法为主的西方法系反映了海洋文明下的西方对于商业发展的保护的要求,强调了个人权利。
从中西法律制度的差异,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也很好的证明了中西文化在不同的文明下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参考文献:
[1]廖宗麟李悝撰《法经》质疑补证河池学院学报 2006年2月第26卷第一期
[2]董长春《法经》—有封建性质的奴隶制法律山东警察学院报 2009年7月第四期
[3]刘招静《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的起源历史教学问题 2010年第3期
[4]张彩凤郭苓于泓外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2-09-01
[5]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7-1
[6](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译林出版社 2013-01-01第1版
[7]于语和董跃《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南开学报 90
[8]于志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研究探究与争鸣理论月刊 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