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类课程)课程论文报告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姓名:李柄爵院系:规划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年级: 2010级学号: 2010026145地理区位对楚雄市发展的影响地理区位与地理位臵有着密切联系但存在差别。
地理位臵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交通影响和区位影响。
对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可看出,沿海一带的城市相比较内地的城市而言经济更为发达,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一个很好的海港,水运的便利对其交通运输提供很好的有利条件,使整个长江流域成为其经济流通的经济链,使其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促进。
楚雄州地处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
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思茅地区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相望。
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
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
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以州境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
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
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为全州坝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在群山环抱之间,有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星罗棋布,形成州内一个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
区位因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区位论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主要是其中的经济现象。
区位因子对在地理空间上以不同的结构影响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六方面:(一)自然因子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具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遍性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如大气、土地和在地表上各处都能找到的那部分原料,这类因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不大。
另一类是局地性自然条件和资源,这是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的。
如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而形成的特定气候区、土壤区和生物区及相应的自然资源;同地球内外营力组合有关的矿产分布;受河流与地貌结合制约的水力资源等。
某些局地性资源,在分布范围和数量上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我国热带橡胶的生产环境,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等。
局地性自然因子对于产业区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及工厂的增加,楚雄市的气候特征日益明显。
通过楚雄市气象站资料和南华气象站的对比分析可看出,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情况。
1986年以前楚雄城郊年平均温差在1一下,自1986年以后楚雄城郊年平均温差增加到1以上,从1992年开始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楚雄市城市进程加快。
城市规模的增长及环境的改变,使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从1996年之后年平均温差增加到两度以上。
到21世纪初期出现了波动起伏的变化趋势。
0123198019821985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2005楚雄市1985-2005热岛强度年际变化年份热岛强度温差楚雄市属北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区,地处高原,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
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冬春降水偏少;2002年度年平均气温16.7oC 。
土地以紫色土、水稻土、红壤和黄棕壤为主,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2300米的东部坝区,占土地面积的32.4%;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62%;红壤占26.1%;黄棕壤分布于海拔2300米以上的冷凉地带,土层较厚,占8%。
境内矿产资源储量较多的有煤、油页岩、金、铜、铅、锌、石灰石。
褐煤储量8870万吨,无烟煤储量1993万吨。
油页岩储量122.4万吨,铅锌矿石储量87万吨。
石灰石分布广,此外还有楚石(大理石)、石棉等。
楚雄境内常见木本植物有40多种,草本植物20多种,牛肝菌、松茸等食用菌30多种,野生中草药64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野生三七、天麻、茯苓、五味子、小棕包等56种。
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519种,其中两栖类29种,爬行类56种,鸟类329种,兽类105种,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蜂猴、白鹇等64种。
位于市境西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有名贵植物1480多种,鸟兽460种,两栖爬行动物46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26种,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观察站,是森林生态研究基地之一。
(二)运输因子区位论在分析区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联系时,十分注重运输因子,因为居于不同位臵的自然和经济要素间的组合要通过运输来实现。
早期的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主要考虑原料和运费的问题。
现代地理学区位研究中,依然注重交通因素的影响。
楚雄东连昆明,西临大理、丽江,南毗玉溪、普洱,北接攀枝花,是省会昆明通往滇西7个州市的必经要道和北上四川的重要通道。
不仅是滇中城市群与滇西城市群的连接点,也是中国通往缅甸和澜沧江流域和南下东南亚的门户。
但楚雄作为滇中整体实力较弱的州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三)集聚因子区位论中的集聚因子,包括产业在区域空间布臵中的集中和分散两个方面。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具有降低运输成本,成组布局、便于协作,加强信息交流,利用已有市场区位扩大市场服务范围,利用原有城镇市政设施减少社会总费用等益处。
与此相反,分散则可以避开诸如地价上升、场地拥挤、劳力供应紧张、污染严重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集聚问题,是区域结构合理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楚雄市在发展中立足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业、特色旅游业等),与滇中城市群其他城市形成良好的产业互补,实现产业互动,加快产业聚集,增强辐射能力,努力打造云南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城市。
(四)劳力因子劳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保证,但也具有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价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别。
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地理分布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因子。
劳动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人力资源是否充足会影响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人口去发展。
2009年末,楚雄州常住人口270.1万人,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州总人口2619619人,比上年末增加15920人。
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221140人,非农业人口398479人。
人口数量的充足,促进了楚雄市的经济的大力发展。
(五)市场因子市场因子对区位的影响包括:①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臵与距离,②市场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③市场的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
后二方面往往构成市场和城市的等级序列。
在滇中城市群建立以后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将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哪个城市适合发展金融、工业、农业、旅游业、居住等都将进行合理的布局,各得其所,使得城市群形成一个体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四城的整合,使滇中各城市形成一个整体,未来才具备与省外其他城市竞争的实力。
(六)其它因子其它因子包括行为、技术进步、文化、时间等因子。
其中技术进步因子对于区位的影响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显示出来的。
楚雄市2010年的各项数据综合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4273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780万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937198万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41759万元,增长13.6%(详见附表1)。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10.1:56.6:33.3调整为2010年的10:57.1:32.9,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59.5%和34.2%。
非烟产业实现增加值1177057万元,增长17.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7%。
就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加。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8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增长4%,其中:乡村从业人员22.6万人,增长0.9%;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5.46万人,增长3.4%;城乡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3.89万人,增长18.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85万人,增长14.9%。
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市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05人,比上年末增加1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农业: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6011万元(现价),增长4%(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130021万元,下降 2%;林业产值32635万元,增长15.3%;畜牧业产值88059万元,增长10%;渔业产值5296万元,下降4.9%。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34.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
据快报数,辖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47881万元,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52829万元,增长30.3%,其中:轻工业产值795223万元,增长17%,重工业产值657606万元,增长51%。
辖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90930万元,增长15.3%(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下同),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48.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9221万元,增长17.7%,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465680万元,增长13.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56261万元,增长 17.6%;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增加值60148万元,增长77%;医药制造业增加值11815万元,增长1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15403万元,增长30.7%。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据快报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235万元,增长29.6%,拉动全市GDP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475601万元,增长24.1%;房地产投资260819万元,增长27.5%;农村非农户投资34922万元,增长3.2倍;农村私人投资30893万元,增长33.9%。
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交通运输、邮电、电力事业快速发展。
年末辖区公路通车里程达9244.3公里(包括村组公路),市乡公路油路里程254.56公里,弹石路99.34公里,市乡公路等级率92.45%,硬化率60.91%。
拥有营运车辆7013辆,增长13.4%。
邮电业务总收入38151万元,增长22.1%。
年末拥有固定电话11.26万部,下降1.5%,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0.18部/百人,比上年每百人减少2.26部;年末移动电话拥有47.79万部,增长41.3%,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4.96部/百人,比上年每百人提高18.57部;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达127018户,增长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