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掌握、运用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
本单元主要学习回忆性散文。
老舍先生以其质朴的文笔,塑造了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世纪老人”冰心和巴金的坦荡、真诚的纯真友谊,成为文坛流传的佳话,影响深远。
回忆性文章主要是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写情感。
自古以来,文因情而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情是流动于文章中的一股清泉,是文章富于生命鲜活感的血脉。
字字句句总关情,没有真挚的感情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文本借鉴总评题目“父亲的手”从表面来看似乎与图文关联不大,但是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是取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文,通过写父亲的手,先写父亲的严厉,次写父亲的慈爱,字字句句打动人心,如技法总结(1)安排好文章的结构,从基本顺序写起。
(2)设置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情节。
(3)叙述、描写和抒情巧妙融合。
(4)以口语为主,语言要朴实感人。
作文命题: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病文展台母亲手中的稻草绳①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常常想起家中的母亲。
一想到母亲,我就伸手摸摸枕下的那根稻草绳,胸中的热血便流遍全身……②在期中考试中,我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我很后悔。
虽然老师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但我心里仍然有着解不开的疙瘩。
周末请假回家,一路上我无心欣赏两旁的风景,只想往家里赶。
(2)回到家里一看,您生病正躺在床上休息。
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
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然间,抬头望望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
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伯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熟悉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迷茫中,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搓成绳子的情景。
③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里一言不发,默默地抽着闷烟,烟雾缭绕,熏得您咳嗽不断,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
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 (3)④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
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在沉默了很久之后,父亲猛地掐灭了烟头,起身去了邻居家,我的心依旧沉沉的……⑤“姑娘,你买啥?”老伯的问话打断了我的回忆。
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⑥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
(4)病因分析本文以“稻草绳”作为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在回忆中穿插去市场给母亲买菜和父母为“我”筹集学费的事情,表达了“我”和母亲之间的深情。
但文中叙述成分过详,抒情成分不足,淡化了“我”心中因母亲而触发的情感,从而削弱了“我”对母亲的浓浓的爱及感激之情。
为此可以做以下升格调整:(1)在第①②段之间加入一个抒情段落,抒写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和第①段相照应。
(2)去掉第②段中“我”考试后的情况及回家路上的感受描写。
(3)第③段中应重点描写母亲搓草绳的情态,点明最后母亲用一个假期搓的草绳,换来了“我”的学费,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及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德。
赋予“草绳”不寻常的意义,为下文收藏“草绳”做铺垫。
(4)结尾平淡无奇,应重点写出母亲的“草绳”对“我”产生的重大影响,借“草绳”歌颂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深化文章的主题,升华作者的感情。
佳作再续母亲手中的稻草绳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常常想起家中的母亲。
一想到母亲,我就伸手摸摸枕下的那根稻草绳,胸中的热血便流遍全身……母亲啊,您可知您坐在门前编制稻草绳,那蓝布褂,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颠一颠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母亲啊,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伴我一年又一年……还记得您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
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然间,抬头望望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
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伯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熟悉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子……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里抽着闷烟,烟雾缭绕,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手一颠一颠的,稻草就编成了草绳。
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
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
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居家,我的心依旧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双一颠一颠的双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
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颠一颠的手……命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回忆是什么?回忆是奶奶舍不得吃的红枣,是妈妈灯下缝衣的纤纤银针,是爸爸恨铁不成钢的巴掌,是友人鼓励的肩膀。
回忆是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劝勉的话。
回忆是一首忧伤的歌曲,是一枚青涩的苹果,是一张泛黄的照片,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回忆是悲伤,是欢乐;是酸,是甜。
回忆是那百味瓶,但尝到尽来,舌尖还绕有清甜。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和感受?请以“回忆”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答案精析实战演练巩固反馈审题导引“回忆”这个话题适合的文体有记叙文、散文等。
题材很宽泛,但一定是往事。
可供回忆的东西很多,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
回忆是对过去的缅怀,是对过去的反思,是对现在的规谏,是对未来的展望。
回忆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回忆就没有现在与未来。
所有的现在都会成为往事,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很多美好的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物,我们可以从回忆中汲取力量,矫正步伐,获得慰藉,感受美好。
观察中外名篇佳作,很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对人、事的感情寄托在具体的某个物上,托物言志,把物(景)、人、事、理融为一体,都非常感人。
因此首先要选好一个思想感情的载体(可以是上面材料里提到的那些事物,也可以自己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缺少对这个物(景)的必要描绘。
其次要想文章生动感人,就要选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触的事写。
最后文以情动人,无论叙事还是议论,都要有真实饱满的感情。
佳作展台妈妈的糖饼一看见芝麻糖饼这种古老的食品,我就想起了过去。
有多久没有吃过妈妈包的芝麻糖饼了?这种家常食物再普通不过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不能忘怀。
这是一种发面的芝麻白糖馅儿的烙饼,圆圆如月,粘满了细细的面白,两面烤得发黄,都有星星点点、深深浅浅的焦黄的烙印;芝麻末儿和着糖的甜香味,伴随着麦香味,涌入鼻孔,令人舌底生津,拿起一个,外焦里嫩,忍不住咬一口,嗯……看到如琥珀般温润的芝麻糖馅儿均匀夹在中间,还没细嚼呢,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慢慢品尝,那种说不出的香甜味儿渗透到我的五脏六腑,渗透到了我的每一根神经……但请你相信,妈妈包的芝麻糖饼绝不会让人感到香甜得发腻。
这香甜的味道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在我的记忆里,一年中至少有两个节日,妈妈要给我们烙糖饼。
一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即“祭灶”的那天,妈妈总要发一大盆面,给我们烙糖饼。
在等面发的过程中,妈妈先把自家种的白芝麻过水淘干净,放到锅里炒,炒得芝麻在锅里劈啪响,炒出香味,就立即出锅。
再把芝麻倒在一张大面板上,用小擀面杖碾压成碎末,装在一个大搪瓷碗里,拌上白砂糖,馅子就弄好了。
面发好后,妈妈把面揉好做成一个个比鸡蛋大点儿的记子,用小擀杖擀成圆形的比铜钱厚点儿的皮儿,填上馅儿,像包包子一样,一点一点把边往中间收起来,在面中间拧成一个小疙瘩,按下去,放在面板上用手掌按压几下,翻过再按压几下,这一个圆圆的糖饼就包好了。
那时候,家里人口多,我家的锅,锅口像水缸口那么大,有一尺深,一锅可以烙四到五个饼子。
烙的时候最要紧的是火候,那时候都是烧麦草或棉花秆儿,火大了会烤糊了;火小了容易夹生,外壳不黄。
那时候烧火的总是我,因为我和妈妈配合得最默契。
等烙出一大盆芝麻糖饼的时候,我们就开吃了。
暖融融的屋子里,看到我们姐妹弟兄几个围着油漆斑驳的圆桌,吃得嘴角流糖满嘴白乎乎的样子,在灶台边忙碌的妈妈嘴角洋溢着笑意,是柔柔的满足的笑。
在那个生活刚达到温饱的年代,这样的快乐很简单,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是那样美好,那样令人回味不已。
我还记得弟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吃糖饼。
妈妈说,灶王爷每年的今天都要上天庭给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百姓的家庭生活情况,要给他的嘴巴抹上糖,他上天去才会给我们家说好话,我们家一年里才会五谷丰登、和和美美。
妈妈说完,我心里就开始勾画灶王爷的形象:他应该是一个白头白须的慈祥的小老头,应该是从我家的烟囱里架着麦秸秆的炊烟慢悠悠地升上天空的吧?想象他在庄严神圣的玉帝面前,满嘴糊得都是糖,就只会说甜,甜,甜!是多么有趣啊!这时候弟弟说:“看样子,我们能吃到糖饼,是沾了灶王爷的光了?感谢灶王爷!”看他那认真的样子,大家都笑了。
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不是在享受美味,而是在享受一种文化啊!二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叫“七月半”或“鬼节”,妈妈也是要包糖饼的。
按照礼俗,这一天要祭祖,包糖饼是为了款待回家的先辈的亡灵的。
在我家里,祭祖的礼仪我们从没见过,但糖饼是要吃的。
爸爸妈妈还会谈起我们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和姥爷的一些遥远的往事。
我知道他们永远住在父母的心里。
那时候的我不禁由衷地感谢这残留的风俗和这小小的芝麻糖饼,是它们让我们铭记了自己的血脉和根本;更感谢妈妈,是她让我们又一次歆享了香甜和亲情!我记得前些年,已到古稀之年的妈妈,快过年时仍然要烙很多糖饼。
有一次我们回家过年,老公和女儿一下子就爱上了妈妈烙的糖饼,他俩竟然吃不够,也吃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