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

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二、填空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学学论》。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_赫尔巴特_,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3、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_凯洛夫_。

4、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卢梭_,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5、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_洛克_。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_洛克_。

6、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7、教育活动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者、教育内容。

8、人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9、课程设计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课程的三个基本文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10、知识、儿童、社会是影响现代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

三、简答1、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影响人的发展,教育的扩展功能是影响社会发展。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所以,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3、如何确立现代教育目的?(1.)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3).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4、如何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五育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五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他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之间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有区别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的社会发展价值、个体发展价值、教育价值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各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各不相同。

他们相互渗透,从教育内容上看最为明显,各育内容虽然有各自的独立性,但这些内容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德育对学生的思想灵魂、个体行为倾向、身心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它是各育的思想基础,对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动力的作用;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任知条件,因此它是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各育中都包含智育的成分,各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它;体育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它是各育的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对其他各育都会产生影响,会影响学生对各育的美感体验,道德美、智慧美、体形美、劳动美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在劳动中得以体现和检验,并从中获得发展和提高,因此它是可以促进其他各育的发展和提高的。

5、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来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6、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发展的顺序性、间断性、差异性、不平衡性7、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有哪些?教育对儿童的作用,必须通过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一方面,教育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特点,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其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最后,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8、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9、现代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生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

因此,教师因站在改革的如何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由教书教转变为教育研究者二、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三、有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四、有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法杖的促进者10、现代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P164)本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特点:(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6)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11、现代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P169)主要有三大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知识中心理论课程:代表人物有早期的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而适应“完满生活”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此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组成的;还有赫尔巴特的住址主义课程理论,他主张课程理论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他认为课程应该以蕴含“客观的文化遗产”的各门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为中心设置相应的课程;20世纪上半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在人类遗产中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则认为,人的本质和理论是永恒的、同一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以布鲁诺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则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中心。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者杜威和人本主义理论者罗杰斯。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罗杰斯将其“患者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移植到课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确立上,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知识转向个人,主张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的需要,从而培养出“自由的个人”、“自我实现的人格”——一种认知和情意相统一的人格。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其早期代表人物有康慈和格拉等人,20世纪50年代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

康慈和格拉代表的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者认为,“进步教育”只适用于社会稳定时代,不适用于社会非常时期,他们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主观设想的蓝图“改造社会”,把学校作为形成“社会新秩序”的主要工具,为此,他们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组织学校课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