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园林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园林区别与联系

试述中西方园林的区别与联系摘要:中西方园林风格的迥异,很大程度上缘于两大区域人们所信奉的哲学思想,并以此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意识。

西方信奉“天人对立”,崇尚改造自然的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上崇奉直线,以直线几何图案为美。

因此在西方的造园活动中,几何化的规整构图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必然。

而中国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中崇尚曲线美,只有曲线的变化才能反映出自然界不规则性的内在美。

因而在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上,以迂回曲折的线条变化,融入自然的美感。

关键字:中西方园林、天人合一、天人对立、细部特点正文:陈志华先生在《外国造园艺术散论》中说:“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

”自古以来,对于造园人们总是乐此不疲。

从叙利亚的伊甸园、古巴比伦的悬空园,或是我国殷商时期的囿,到今天的现代园林艺术,世界园林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

一、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特点:(一)东亚(中国)体系东亚体系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以遵循自然环境为基本特征;强调建筑物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取材于自然,高于自然。

园林以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再现一个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的自然。

(2)追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高雅的文化意境。

中式造园除了凭借山水、花草、建筑所构成的景致传达意境的信息外,还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形式,如匾额、楹联、碑刻艺术等融入造园之中,深化园林的意境。

此为中国园林所特有的,非其他园林体系所能比拟的。

如图.(二)西亚体系西亚体系是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波斯为代表的园林。

在古埃及由于几何学比较发达,几何学的概念被应用于园林设计中,形成方整规则的布局。

西亚体系的造园手法采用规则的十字形庭院布局,将园林构建成“田”字形。

园林划分四区,十字形的林荫路构成园的中轴线;轴线中心设置水池,象征天堂,园内明沟暗渠交错,延伸到园内各处。

此种造园水法后传入欧洲,成为欧洲园林不可缺少的形式。

(三)欧洲体系欧洲造园体系是以西亚造园体系为渊源,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规整有序”的造园手法。

欧洲园林以古希腊、古罗马及中世纪法国为代表,园林以气势恢弘、视野开阔、构图对称均衡为特征。

园林中的地形处理、水景、花木均呈现规则式布局,树木修剪成多种形式的几何状,配以花坛造型、雕塑、喷泉等,体现出庄重、典雅、华贵的气质。

见图欧洲的造园艺术是建立在数理主义的美学思想基础之上,排斥自然,追求纯粹的几何结构关系,认为自然要素必须去掉天然的形状与性格,接受人的理性美学法则。

对自然作战是欧洲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欧洲园林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建筑统帅园林。

在欧洲古典园林中,在园林中轴线位置总会矗立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城堡、宫殿),园林的整体布局必须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并以此建筑物为基准,确立园林的主轴线。

经主轴再划分出相对应的副轴线,置以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

(2)园林整体布局呈现严格的几何图形。

园路处理成笔直的通道,在道路交叉处处理成小广场形式,点状分布具有几何造型的水池、喷泉等;园林树木则精心修剪成锥形、球形、圆柱形等,草坪、花圃必须以严格的几何图案栽植、修剪。

(3)大面积草坪处理。

园林中种植大面积草坪具有室外地毯的美誉。

(4)追求整体布局的对称性。

建筑、水池、草坪、花坛等的布局无一不讲究整体性,并以几何的比例关系组合达到数的和谐。

(5)追求形式与写实。

欧洲人的审美意识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有着截然的不同,他们认为艺术的真谛和价值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完全建立在各部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二、中西方园林风格特点比较中西方园林风格的迥异,很大程度上缘于两大区域人们所信奉的哲学思想,并以此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意识。

西方信奉“天人对立”,崇尚改造自然的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上崇奉直线,以直线几何图案为美。

因此在西方的造园活动中,几何化的规整构图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必然。

而中国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中崇尚曲线美,只有曲线的变化才能反映出自然界不规则性的内在美。

因而在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上,以迂回曲折的线条变化,融入自然的美感。

中西方在造园的艺术处理及风格上有着迥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下表:三、中西方园林细部特点之比较(一)石景(1)中国传统园林的石景设计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石景是指各类石材以巧妙的构思进行堆叠,从而把中国名山大川的形态融入到所形成的园林细部之中,以达到“壶中天地”和“咫尺山林”的效果。

石景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重要的细部之一,通常是整个园林的点睛之笔。

如图.石景可选择的材料大致为太湖石、黄石、宣石和灵璧石等几种。

其中太湖石是我国传统园林中使用最多的石材,形态上讲解瘦、皱、漏、透。

石景的形态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一石独立成峰,二是多石结合成山。

一石独立成峰就是选择形态上有特色并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块石材,以适宜的姿势单独摆放,构成一个有意境的景观细部,最著名的例子是苏州留园的冠云峰。

多山结合成山的例子有苏州狮子林的假山,扬州个园的假山等。

(2)西方的石景设计西方的景观设计中很少使用像中国传统园林那样的石景细部,而一般是将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用以制作露台、阶梯、栏杆、亭廊及雕塑等,讲究装饰性,并不以石头本身作为设计和观赏的重点。

从18世纪到近现代,西方更注重于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把石景、绿化和水景等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境。

当代西方也有一些景观师,通过石景设计来展现其艺术理念和景观风格。

如美国的野口勇用雕塑家的视角对石景进行设计,他经常用厚重的体量、粗糙的质感和神秘的符号来创作石景雕塑,对当代西方的景观界和雕塑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中国园林的水景设计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水景是指摹拟自然界河流湖泊的形态而设计的水体。

它包括湖、池、泉、溪、涧等多种形态,并由此派生出岛、堤、矶等不同的细部。

在水景的形态区分上,湖是指人工开凿的比较大的水体,最著名的是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

而池是指人工开凿的尺度较小的水体,一般和建筑物相结合。

如苏州的网师园。

泉、溪、和涧,一般都是和山体结合在一起,由水流从高到低冲击石头所形成的水景,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

上述三个案例,从类型上涵盖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庭院,从尺度上包括了广阔的湖泊和狭窄的溪涧,共同说明了水景设计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当代中国水景设计的趋势,一方面要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水体的净化和循环使用来保证水质不受污染;另一方面从审美的角度要追求简洁大气的水景形式,形成静态水景和动态的喷泉、瀑布等多种效果,并结合绿化、灯光、雕塑、构筑物等进行创新。

(2)西方的水景设计如果说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设计是摹拟自然,那么西方从古代、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水景设计则是越来越追求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形式。

比较典型的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这成为当时意大利庭院的象征和标志。

法国勒·诺特尔园林也大量使用水景,称“流水的动态是生机勃勃的庭院之魂”。

另外他们还善于设计水渠,使园林空间看起来显得更加宽阔,并提供水上游乐的场所。

在近代,英国的自然风景园追求写实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水景设计逐渐由人工式、对称式和规则式转变为自然式、不对称式和不规则式。

在当代西方的园林设计中,水景更多的是考虑人的使用和参与的需求、人的安全问题以及干旱缺水地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水体的蒸发问题,水景的形式基本上由使用功能所决定,并提倡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三)园林建筑(1)中国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建筑,大致分为亭、台、楼、阁、桥、廊、榭、舫、轩、斋、馆,殿、堂等,基本上以木构和土石结构为主。

它们往往作为传统园林的重要节点,都十分精致、讲究。

首先,讲究法式。

皇家园林建筑以大式为主,强调宏伟的气魄,如北京皇家园林中轴线上的节点建筑都为大式。

而私家园林建筑,如苏州园林中的建筑物基本都是以小式为主。

其次,讲究建材和形式。

然后,讲究色彩。

最后讲究对称。

传统园林建筑以对称为主,从殿堂到亭台,基本都是中心或轴线对称。

(2)西方的园林建筑西方的园林建筑,一般都是具有使用功能的构筑物,主要包括遮阴棚、拱形木构架、木质或金属质感的凉亭,以及栽花的小温室等,他们的风格有古典风格、乡村风格和现代风格等。

其典型的特点就是:从功能出发进行设计,材料和形体都趋向简洁,风格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

总结:有位诗人说过,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又何尝有两座相同的园子。

由于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等的差异,每个地方的园林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的差异,每个时代的园林也有自己的特色。

因此,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文化各异的世界各国,园林艺术风格纷呈,各自呈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孙明. 城市园林:园林设计类型与方法.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P3-23(2)刘海燕. 中外造园艺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P96-100(3)俞昌斌、陈远. 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材料与细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P77-134.P176-185(4)丁绍刚. 风景园林概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P55-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