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绪论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鸡笼(基隆)为子口2.结果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宠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服务以利宣教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历史重心北移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益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1.欧美列强的侵扰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b.清廷反应:以生番凶悍不可理会,且不归地方官管束为由,未予理会c.结果:李仙得再度深入番地,并与十八社头目签订协议,宣称台湾番地不隶中国版图,埋下日本侵台的远因B.近因:a.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向海外扩张,正欲寻衅,藉机向清廷交涉b.得知中国将「生番」视为化外,为政教所不及,乃进一步策划征台行动C.藉口:同治10年琉球漂流船民为台湾生番所害,为保护琉球属民而出兵,自琅墧(今恒春)登陆,遭牡丹社原住民壮烈抵抗D.结果:沈葆桢率军来台查办,后与日本订立北京专约解决,给予遇害琉民家属抚恤银10万两,补偿日军银40万两,并称日本此次行动乃「保民义举」E.影响:a.法理上,清廷已承认琉球为日本所有,促成日本并吞琉球b.暴露了清廷宁以金钱换取和平,怯以武力对抗侵犯领土者的态度c.台湾主权终获确保,清廷治台政策转趋积极3.光绪10年中法战争与台湾A.事因:中、法对越南宗主权的争执不断,后清廷应越南要求派兵援越,并支援刘永福之黑旗军抗法,终於在北越爆发军事冲突B.波及台湾a.法为挟制清廷让步,将战线延伸到中国沿海,并企图占领台湾b.刘铭传来台督办军务,以北部为重心,置重兵於基隆、沪尾,严防法军袭击C.结果:法军司令孤拨毁福州马尾船厂,数度炮轰基隆二沙湾,并进占澎湖妈宫,封锁台湾海峡,直至中法和议成立才撤离D.影响:a.清廷愈感台湾地位重要,因而促成台湾建省,加速台湾现代化的建设b.战争期间激发台人的民族意识,并在乙未抗日运动中大放异彩c.孙中山决心革命二、沈葆桢的新政建设1.增置郡县:一府四县三厅→ 二府八县四厅A.增设台北府,下辖淡水厅、新竹县、宜兰县及基隆厅,自此确立台北的政治地位B.於台湾南端设恒春县,中部设埔里社厅,东部设卑南厅,以加强后山地区的开发C.为健全制度,奏请闽抚冬春驻台半年,以整饬吏治2.开山抚番A.开辟北、中、南各路山道,分别为今苏花公路、中横、南横之苁矢B.设立番学堂教化原住民,教其农耕,不再行隔离政策,有助於东部(后山)的开发C.此举除证明清廷实质上拥有番地主权外,并有助於茶与樟脑业的发展3.废除内地人民渡台禁令A.招徕汉人移垦,除免费乘船外,还供给口粮、耕牛、农具、种籽等,造成新的移民风热潮B.自此前、后山畛域渐泯,进而带动台湾全岛的开发4.推行新政A.於安平修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并题字,兴建恒春古城,购置洋炮、洋枪B.备轮船行驶闽台之间,筹设福州、厦门至台湾的电线C.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以机器开采的西式煤矿5.奏准为郑成功追封建祠(延平郡王祠),列入祀典,以励正风俗民心三、丁日昌的治台1.加强治台:惩治贪污、严饬吏治外,并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台2.开山抚番:积极招募客民垦殖后山,并加强原住民的教化与抚绥,台湾府试曾特别录取淡水厅属原住民一名3.续行新政:A.架设台湾府城至安平、府城至旗后的电报线,并筹建铁路B.积极提倡开矿和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如茶叶、咖啡、棉等4.部署防务:视台湾为中国南洋海防重镇,曾奏请购置铁甲船、新式武器等,以巩固东南七省四、刘铭传与台湾现代化1.光绪11年台湾改建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2.重要治绩A.增设府县:二府八县四厅→三府一州三厅十一县a.保有台北府,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另在中部增设台湾府;东部设台东直隶州b.原拟将省会设於台中,但因省城尚待筹建而暂驻台北;继任的邵友濂则奏请将省会正式设於台北B.整顿财政:推动以「清赋」为主的土地改革;清丈土地,重定税则,厘清土地所有权(减四留六)等改革措施,期使台湾财政能自给自足B.推行新政a.兴建纵贯铁路:光绪17年完成台北至基隆段,19年延伸到新竹b.购置轮船航行於两岸之间,航线远达南洋c.铺设南北电线,及於福建,并创办新式邮政d.扩充基隆煤矿,并在台北开设机器局,自制枪炮e.完成了全中国第一个自办的电力公司,并兴办完成电灯、自来水、医院等近代化措施D.人才培育:先后创办电报学堂、中西学堂,以培育自强新政人才E.振兴商业a.重振樟脑、制茶及硫磺业,鼓励机器制糖,充实建设经费b.设商务局以利对外贸易,为招徕华侨投资,更於新加坡设通商局c.大力建设台北府城,一面整顿大稻埕,兴建市街,一面扩充城内建设,时人有「小上海」之称F.抚垦理番a.於大罔畆设抚垦局,以林维源为抚垦大臣,统筹拓垦抚番事宜b.遇汉、原纠纷时,则剿抚兼用,以安其业;并重视原住民的教化工作3.结果:台湾现代化事业颇多进展,在乙未割让之前,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第二节乙未割台与台民抵抗一、马关议和与割台交涉1.马关议和经过A.日本久蓄南进野心,侵台野心可见a.甲午战争初期,以兵力不足,故未将台湾、澎湖列入进攻目标b.后拟进军直隶,但因恐招致列强干预,乃转而采取「直冲威海卫并攻取台湾」的方略c.於马关议和前即派军进犯台、澎,攻陷澎湖,欲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作为要求割让的谈判筹码B.张荫桓、邵友濂在美国斡旋下赴日议和,但遭日以「全权不足」拒绝C.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协议割台问题a.朝廷重臣翁同和、张之洞、刘坤一均力表反对,光绪皇帝亦不赞同b.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认为非割地不能和局c.李鸿章本期待列强伸援,但各国对割台问题并不重视,故而屈服於日本的要求2.乙未割台与朝野的反应A.全国反对声浪极烈a.廷臣疆吏纷纷上书,痛斥庸臣误国,一时之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b.康有为邀集北京应试举人联名「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法,以挽救危急c.报纸竞相报导民众对割地赔款的痛恨,反对投降,要求坚持抵抗,表达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心声d.台湾绅民奔相走告,聚哭於市;台籍京官、翰林、举人联名上陈,直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B.清廷迫於内外情势,忍痛批准换约割台a.光绪帝曾一度拒绝用宝,并电谕李鸿章乘三国干涉还辽之机,暂缓批准和约b.李鸿章等主和派坚持割台以全和局,反对废约再战c.割台已成定局,清廷恐台事迁延,令巡抚唐景崧率官员内渡,并派李经方来台与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办理交割事宜二、台湾民主国的抗日运动1.台湾民主国的领导抗日A.倡导成立:丘逢甲B.首任总统:唐景崧,建号永清C.目标:改官制、制国旗,以期商结外援,拒日保台,声称事平之后,再请命中朝,仍归中国D.成立义军:北部以唐景崧为首,大陆兵勇为主;中部由丘逢甲、林朝栋任指挥,多为义勇团练;南部由刘永福领导,多民军团练E.结果:失败a.清军内渡:南北防务顿感空虚b.义军兵员与训练不足,武器匮乏c.缺乏海军协防:制海权操之敌手,只作陆上防御,成为战略的致命伤d.孤立无援:清廷的决绝与列强袖手旁观,陷民主国於孤立无援的绝境2.台湾北部失陷A.日军由澳底登陆,连陷瑞芳、基隆,唐景崧、丘逢甲仓皇出走,台湾民主国瓦解,仅存13日而亡B.日军进占台北,在台湾总督府举行「始政式」,宣布建立殖民统治政权,台湾成为日本第一个殖民地C.此时日军实际仅占领基隆、台北、淡水一带,其他地区仍在抗日军掌握之中三、日军南下与中南部的抗日运动1.抗日中心移至台南,由刘永福继起领导A.士绅多已弃职内渡,由文武生员及绿林豪杰等领导的义军,成为抗日运动的主力B.承台湾民间的自卫传统,具有强烈的守土意识,在台北陷落后,迅速整编C.抗日军事行动a.桃竹苗地区的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牵制日军达一个月之久,首重挫日军b.彰化八卦山之役,吴彭年、黎景嵩的义军将日少将山根信城击毙,但之后云嘉地区仍然失守c.打狗、凤山在激战后沦陷,日海军又从枋寮、布袋登陆,台南三面受敌,兵匮饷绝,故刘永福西走厦门,全台沦陷2.台湾民主国在台北的抗日行动,远不及中南部的抵抗激烈之因A.抗日意志的强弱:大陆兵勇远不及各地自发的抗日军有强烈的保乡卫土意识B.自卫武力与地利:桃竹苗地区民间开垦集团往往拥有自卫武力以面对原住民,兼且熟悉地形,故能以「地利」进行抵抗C.日军残暴激发反抗:攻打台湾的主力近卫师团,来台后滥杀无辜,时有烧村之举,并军纪不良,引起台湾住民同仇敌忾之心3.抗日保台运动的检讨与结果A.以义军及黑旗军为主体的抗日保台运动,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不可侮的抗敌精神B.日军伤亡惨重,高级将领能久亲王亦负伤而亡,日本朝野为之震惊,故在愤恨之馀,据台后大肆屠杀第三节对日本统治的抗拒与调适一、日本统治政策的演变1.先后依据「六三法」、「三一法」及「法三号」,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2.1919年以前为前期武官总督时期:非同化政策时期A.背景:日本在完成全岛的军事控制后,台人仍伺机抗日,情势不稳B.目标:宽猛互用,在台湾树立殖民基础C.措施a.发布「六三法」¬赋予台湾总督行政、立法、司法及军事的专制独裁权力,奠定台湾总督绝对权力的法律基础后虽设总督府评议会作为总督的谘询机关,对总督的专制权力并无实质改变b.维护并巩固殖民统治,使总督府的控制力得以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强化警察职能,於全岛各地密布警察网路,地方政务均委由警察处理,使之成为总督府独裁统治的有力支柱颁行保甲条例,规定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居民相互连坐,并在警察督导下成立壮丁团,负责防范「匪徒」及各种灾害,成为警察行政的辅助制度c.推动各项基础建设及调查事业¬采渐进主义原则,调查台地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再顺势绥抚并尊重台湾礼俗清丈土地租税,并於1905年实施台湾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其他:统一币制、成立台湾银行、振兴糖业、完成纵贯铁路和兴筑基隆、高雄两港、改善卫生等3.1919至1936年为文官总督时期:同化政策时期A.背景:一次大战后,「民族自决」思潮高涨,台湾同胞渐呈民族觉醒之势B.目标:将台湾从殖民地逐步转化成日本本土的一部分C.措施:a.实施「内地延长主义」,以同化政策安抚台人b.推动地方制度改革、设置评议会提高台人的政治地位,以消弭台人的社会运动c.推动内台共学等,以教育教化台人认同日本,但成效不彰d.其他:创立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实施地方自治、修建日月潭水电事业、进行嘉南大圳工程、创立糖业试验所等4.1937至1945年为后期武官总督时期:皇民化运动时期A.背景:日本进入战时体制,待台胞彻底动员支援战争B.目标: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C.措施:积极从精神层面消灭台胞的民族意识,生活层面脱离汉民族的样式及色彩a.以「内台如一」的口号推动皇民化政策,积极普及日语,养成日式生活习惯b.鼓励台人改从日本姓名,供奉日本神,并极力强化皇民思想教育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策动全台成立「皇民奉公会」,对人力、物力进行全面性掠夺,强徵20万台籍军ロ入伍、妇女成为慰安妇5.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就任年份初期武官总督就任年份文官总督就任年份后期武官总督1895 桦山资纪1919 田健治郎1936 小林跻造1896 桂太郎1923 内田嘉吉1940 长谷川清1896 乃木希典1924 伊泽多喜男1944 安藤利吉1898 儿玉源太郎1926 上山满之进1906 佐久间左马太1928 川村竹治1915 安东贞美1929 石冢英藏1918 明石元二郎1931 太田政弘1932 南弘1932 中川健藏6.理番事业A.称呼:「生番」或「番人」→1923年「高砂族」B.消极防卫:初因专注於压制平地汉人的抗日,无暇顾及原住民,故沿用清代隘勇制度,以阻挡原住民的袭击C.积极镇压a.1906年佐久间左马太总督上任,正式展开镇压原住民的「理番事业」,以招降或歼灭的方式进行作战,并伸展隘勇线范围b.1910年设立「五年讨番事业计画」,在台湾全岛12个区域对原住民展开作战;1915年总督府已能有效控制原住民D.原住民的抗日:1930年泰雅族酋长莫那鲁道所领导的雾社事件a.起因:¬日本理番政策过於残暴,官吏统治手段横暴资本家掠夺山地资源,并经常强徵原住民服劳役®番地警察玩弄原住民妇女感情b.结果:¬总督府采取强力镇压行动,并以毒气弹轰炸,几将该族屠杀殆尽雾社事件迫使总督府重新检讨调整理番政策,石冢英藏总督与总务长官、警务局长等官员亦因此引咎辞职二、殖民地的经济与社会1.经济政策:以榨取廉价的粮食与原料为目的,同时推销日本的工业产品A.1895~1904年:重点为现代化的基础建设a.提出以「殖产兴业」为中心的财政计划,对台湾展开土地、林野资源调查、金融体制的建立、交通事业的建设等「基础工程」,以利日本资本垄断台湾经济b.其中土地改革与林野调查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建设,也是日本对台湾加强控制、巧取掠夺的重要手段B.1905~1930年:致力推动以米、糖为中心的商品化经济a.推动绿色革命¬1920年开始建造嘉南大圳,并陆续完成水利灌溉系统鼓励大量种植甘蔗及稻米,并且协助日资发展新式制糖工业®设置嘉义农林学校,以培养农业耕种技术与品种改良的人才b.确立「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形成台、日垂直分工的体系c.成果:商业性农业飞跃发展,但多被日本财阀所垄断,台人仍以在来米、蕃薯为主食,未蒙其利C.1931年以后:工业化建设成为重心,使台湾进入半工半农的社会a.日本侵略华南、南洋日亟,台湾成为日本的南进基地,故推动以军需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以因应日本扩张侵略需要¬配合南洋廉价的农工原料,台湾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工业原料生产设立多处发电厂,运用廉价的电力及进口原料,进行次级加工,以支援日本的重化工业b.1937年开始强化对台湾经济的管制,实行物资管制及配给制度,并设立经济警察制度,以有效执行经济管制2.殖民地的社会状况A.社会结构与分配关系a.日本的殖民官僚和资本家是台湾社会的主导力量b.少数有钱有势的台籍绅商地主,如鹿港辜家、板挢林家、雾峰林家、高雄陈家,因追随日本效力而得以位列社会上层c.绝大多数的本土中小企业,都处於从属及被排挤的地位d.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多为日本人,工资亦较台湾人多,是典型的「劳动贵族」e.日本官僚和资本家经由贷款、产销、灌溉等方面的控制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渗透,使农民沦为殖民经济的生产工具B.社会控制:主要以警察与保甲制度为主,於战争期间更成为动员的机器C.风俗习惯的变迁a.利用保甲全面推动放足断发,并以渐进方式禁革鸦片b.引进星期制及实施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要求各公、私机构以标准时间制定作息,养成守法守时的观念c.建立现代卫生观念,建自来水道、地下水道等,改变台湾人的医疗卫生习惯,大幅降低死亡率,使台湾人口呈现高自然增加率三、殖民地教育与文化发展1.殖民统治下的教育体制A.目的:同化台人并培养中低级技术人才,以利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及政治控制B.分期发展a.1899~1918年:颁行《台湾公学校令》,正式引进近代西方教育,但台人与日人的待遇并不相同,中等教育也以日人为优先b.1919~1936年:颁行《台湾教育令》确立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制度;1922年,形式废除日台分离的教育制度c.1937年后: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使台湾加速皇民化运动,教育的军国主义色彩更加浓厚C.日人与台人教育的差别待遇a.初等教育¬日治时期的台湾以初等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是为了使台湾人具备基本教育水准,以利於总督府的统治及推动产业政策分为专收日人子弟的小学校与台人子弟就读的公学校相较,无论师资、设备均明显有别®1941年实施日台学生共学的国民学校,仍有日人适用的第一课程表及台人适用的第二课程表之分ˉ1943年为了落实皇民化运动,加速台湾人日本化,推行6年国民义务教育,此举使台湾的国民就学率有突破性的发展b.中等教育¬原只为在台日人升学需求而开设,台人子弟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则多所限制,只有少数家境殷实者能够远赴日本留学因士绅请愿及捐资,始准林献堂设立台中中学校(台中一中),招收台籍学生c.高等教育¬包括台北帝国大学和医学、农林、商业、工商等专科学校,日籍学生均占有绝对优势台北帝国大学基本上是为了保障在台日人接受高等教育而设,台湾人入学极为不易,并限制台湾人报考法政科目,主要以医科为主®结果:战后初期台湾本土菁英中的法政人材,大部分是到日本接受教育D.总结日据时代台湾教育的特色a.教育制度始终保留台、日不同的差别待遇b.教育目的是为实行「皇民化」,企图将台湾人同化於日本社会,但也激发台湾人的不满和自觉c.以初等教育为重心,日治后期国民学校快速成长,有助於日语的普及,也有助於现代基本知识的传播d.初等教育重视公民训练和体育卫生,教师富敬业精神;中等教育注意职业训练;高等教育重视应用科学和学术研究,是值得肯定的2.文化发展A.背景:a.日人引进了新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科学新知,有助於打开台人的视野b.一次战后,文学、美术、音乐及戏剧等新学艺思潮,在新式教育制度及留学生倡导下,逐渐蔚成风气B.重要专业团体a.文学上:南音社、台湾文艺联盟等,鼓励文学创作b.绘画上:台阳美术协会举办美展,提供画家创作发表的园地c.话剧上:民烽剧团倡导新话剧运动,使新学艺扎根台湾社会C.结果:固有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虽然面临重估,但也引起民族主义的反抗浪潮,成为日治时期台湾民族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四、从武装抗日到政治社会运动1.1895~1902年的武装抗日行动A.起因:乙未抗日运动屠戮极惨、殖民统治极严苛、乡土意识与民族认同等因素B.主要势力:北部陈秋菊、简大狮;中部简精华、柯铁父子;南部林少猫、黄国镇C.日人的压制政策a.乃木希典总督采取「三段警备制」,就抗日势力的强弱,分三区以军队、宪兵、警察负责警备治安,但并未奏效b.儿玉源太郎总督改采镇抚兼施手段¬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颁发「绅章」等手段以笼络士绅,成立保良局,围堵抗日份子一面改组警察体制,颁行保甲条例,利用壮丁团协助警察围剿;一面以「匪徒刑罚令」等苛法镇压,抗日势力遂相继瓦解2.1907~1915年的武装抗日行动A.起因:a.总督府已渐次完成台湾经济资本主义化的基础工作,为日本资本家开启了控制台湾产业的大门,台人生业进一步遭到榨取与掠夺b.受到中国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B.重要抗日事件a.1907年北埔事件:唯一发生在辛亥革命前的抗日事件b.1913年苗栗事件:罗福星等人发动,后失败而被判处死刑c.1915年西来庵(噍吧蜠)事件:余清芳等人假借神力吸引教徒从事抗日,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抗日行动C.结果:a.总督府的社会控制已十分严密,大部分的抗日事件在密谋阶段即被破获b.西来庵事件后,台人改采非武装的抗拒方式,转向以政治社会运动争取权利,展开近代台湾的民族运动3.晚期:1930年代后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