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课题
《我的空中楼阁》
授课日期
教材
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景散文,作者挥动着自己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文章联想丰富、比喻精彩,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情
分析
本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学习本文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里用了烘云托月或者说衬托的手法,这些看来写其他景物的美用意却在于烘托小屋的美。
3、本句“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光的作用比喻为“花蕊”的绽开,生动形像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
作业:
1.“独立的,安静的”环境就是“享受”“清福”,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学情
分析
本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学习本文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
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空中走廊”“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这种借小屋来抒发感情,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导入>
齐读第8段,体味树映衬下的小屋的飘逸美。
明确:①读出新奇、欣喜;②用重音读好几个数量词“一些、一角、一排、一片”。
同学读第10段,体味花映衬下的小屋的色彩美。
明确:①读出满足、欣慰;②读好“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这句。注意适当停顿,留下想像空间。
同学读第12自然段,体味光与影映衬下小屋的静谧美。
明确:
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9-10)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
重点研讨:
背诵第九自然段,领悟这一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
参考答案:远离尘世的、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自由、宁静的生活环境 托物言志
课题
《我的空中楼阁》
授课日期
教材
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景散文,作者挥动着自己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文章联想丰富、比喻精彩,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答案:寄托了对独立的、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对喧嚣的现实生活的厌弃。
2.小屋所处的环境是偏僻的,出入极不方便,为什么说“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呢?
参考答案:山路虽然出入不便,但远离喧嚣的“人境”,远离烦恼、嘈杂,能够过上理想中的独立、自由、宁静的生活,因此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3.“空中走廊”“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这种借小屋来抒发感情,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小屋与小山、树的关系。
C.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
明确:分为三层。
第一层(1-3):写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
全景。
研讨:朗读这一层次,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教学
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
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体会散文画面美
教学准备
音乐、课件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李乐薇
体裁:抒情散文
结构:实写“立于山脊”上的我的小屋
虚写寄托情感的“空中楼阁”
2.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构上可分为几部分?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描写?
明确:可分为两部分。
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文章分为两部分的依据。
3.研讨第一部分:
A.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应该划分到第几自然段?
明确:第一至八自然段。
B.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小屋与哪些周边景物的关系?
<新授>
一、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
课文分为几部分?分段的依据是立足点的变化,文章的立足点是怎么变化的?
二、研讨课文:
1.第二部分如何划分?写了小屋与哪些周围环境的关系?描写的立足点在哪?
明确:
第二部分(9-18)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虚写。立足于小屋自身所见。
2.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要求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找出每一层的关键语句。
重点
难点
研读文章,探究内涵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我的空中楼阁
小屋的美
山映衬下的小屋的灵动美
树映衬下的小屋的飘逸美烘云托月
花映衬下的小屋的色彩美
光与影映衬下小屋的静谧美
课外作业:
1.“独立的,安静的”环境就是“享受”“清福”,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2.小屋所处的环境是偏僻的,出入极不方便,为什么说“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呢?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结>
第一部分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感觉上很和谐,很优美,清新自然,而且写得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
课堂检测:
1、《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李乐薇,台湾作家。
(比喻。将光的作用比喻为“花蕊”的绽开,生动形像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
2.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排比。以三个“一片”,形像地描写出“破晓或入暮”时山上柔和与宁静,给人以光、声、形诸方面的美的享受。)
第三层(13-14)写小屋与外界的交通。
小结:至此,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这就点明了题意。
三、赏读品鉴:
1.“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李乐薇用她的慧眼捕捉到了哪些美的景物呢?请依次找出来。
山----树----花----光与影
2.细读中领会小屋的美
齐读第3段,体味山映衬下的小屋的灵动美。
明确:①读出肯定、欣赏;②用重音读好几个动词:点破、增加、飘过、掠过。
《我的空中楼阁》是李乐薇的一篇写景美文,作者描绘了眉黛似的远山,苍翠的山林,缥缈的小屋,表露的却是自己对大自然天然美妙的追求,对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逃离。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的“空中楼阁”,实际上是作者将主观情绪寓于天地之间的知音之作,是作者用文字抚出的对自然的纯净、本真和生机的一曲颂歌。
学情
分析
本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学习本文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
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新授>
一、初步感知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同时出示朗读要求:
(1)请用“”标出文中描绘的景物。
(2)请把相关景物描写的优美文段在段前用“△”标注出来,朗读并思考其美在何处。
2.作者简介:
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当代作家,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关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声、光、色、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气息。本文是作者的代表作。
第二层(4-7):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
局部近景。
研讨:朗读这一部分,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
第三层(8):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
仰视中的局部远景。
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重点
难点
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文章情趣美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我的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1.“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实指)
2.“小屋”是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是理想中的独立、安静、自在的生活环境。(虚指)
课外作业:
明确:①读出陶醉、幸福;②用舒缓的语气读好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静谧、慢慢、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