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1897年在巴黎出版。

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

)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

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

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

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

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

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

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

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

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

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

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

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偏执狂是这样一种病人,除了在某一点上,他的意识完全是健全的;他只不过表现出一种显然是局部性的缺陷。

在这些所谓的偏执狂者身上,总是有一种作为这种疾病基础的整个精神生活的一般状态,构成这种状态的是过度的兴奋或者极端的抑郁,或者全面的反常,尤其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缺乏平衡和协调。

病人进行思考,但是他的思想不连贯而且出现空白;他的行为并不荒唐,但没有顺序。

忧郁性自杀与极度抑郁和过分忧伤的综合状态有关,这种状态使病人不再正确地评价周围的人和是与他的关系。

****强迫性自杀不是任何实际的或想象的动机引起的,而只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死的念头引起的,这种念头毫无明显理由地完全控制了病人的思想。

..在整个抗拒过程中,他感到忧伤、压抑、心中有一种与日俱增的焦虑感。

因此,人们有时把这种自杀称之为焦虑性自杀。

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不是由一种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折磨着精神的念头,而只是由逐步控制意志的固定不变的念头引起的,它是一种突然的、一时无法抗拒的冲动的结果。

..人们问他这种行为的动机,他什么也不知道,他只是不由自主地顺从了某种驱动他的力量。

一般人决不会自杀,只有自杀的人才表现出某些反常状态,人们也没有权利认为精神错乱是自杀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服从某种崇高的感情而投身于某种危险之中,使自己遭到不可避免的死亡,为了法律、为了保卫自己的信仰、为了拯救祖国而自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就不是自杀。

”布尔丹不仅把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所引起的自杀除外,而且甚至把崇高的爱情所引起的自杀除外。

在严格意义上的精神错乱和完全的智力平衡之间,有着一系列的中间状态:这就是人们通常统称为神经衰弱的各种反常状态。

神经衰弱可以导致自杀,因为患神经衰弱的人从气质上来说好象命中注定是要受痛苦的。

这种痛苦通常是神经系统受到过分强烈的震动所引起的;过分强烈的神经波往往是使人痛苦的。

痛苦是从神经波超过最大强度时开始的,但这种最大强度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神经病患者来说,任何印象都是苦恼的原因,任何活动都是疲劳的原因;他的神经好象暴露在体外,轻轻一碰就会受伤;生理功能的完成通常是最静悄悄的,但是对他来说却总是最难以忍受的感觉的来源。

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引起无限的愉快。

他不如别人却是实在的;因为各种日常的印象和日常生活的条件一再引起的感觉始终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

因此,生活对他来说很可能不那么惬意。

当他能够摆脱这种生活,为自己创造一个外界的喧闹声只能隐约地传到他耳朵里的特殊环境时,他也许能够活下去而不感到过分痛苦,因为我们看到他有时躲避这个使他感到痛苦的世界,去寻找孤独。

但是,如果他不得不投身到混乱的人群中,如果他不能细心地保护他病态的敏感不受外界的冲击,那么他很可能感到痛苦多于愉快。

因此,这种机体对自杀的念头来说是一块有利的土壤。

自杀和精神错乱一样,城市里比农村多。

自杀的社会原因和城市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所有的统计资料都证实,在精神病院里,住院病人中女性略多于男性。

患神经衰弱的女性任何时候都多于男性。

有神经衰弱的人几乎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如果他过分参与活跃的生活的话;但是他也不是不可能退出这种生活,去过一种比较沉思的生活。

不过,如果利害冲突和感情冲突对于一个如此脆弱的肌体来说过分激烈的话,他倒能够充分领略比较安静地思考的乐趣。

……正因为他不服从传统,不受习惯的约束,所以他是新鲜事物的丰富源泉。

在一个古老和迷失方向的民族中,很容易产生对生活的厌倦和习惯性的忧郁,以及这种情况所引起的有害后果;相反,在一个年轻的社会里,优先得到发展的是火热的理想主义、普遍的改变信仰和积极的献身精神。

事实上,在法国和俄国作家的身上都有一种神经系统的病态脆弱,精神上和道德上缺少某种平衡。

俄国的文学过分理想主义,它那由于强烈地同情人类的苦难而产生的伤感情调是一种有益的忧伤,既唤起信念,又激起行动,而我们的文学则自诩只表达绝望的感情,反映一种令人不安的消沉状态。

酗酒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变态。

酒的消费量和自杀的倾向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至少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是如此。

自杀的感染力很强。

这种感染性在那些比较容易受各种一般性暗示、尤其是自杀念头影响的人身上特别起作用。

强迫观念难以抗拒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一旦引起自杀念头的东西消失,自杀就停止了。

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有规律地增高。

物质环境能够使某些个人天生具有的一般的和完全潜在的自杀倾向变成行动。

自杀达到最大限度不是在冬季,也不是在秋季,而是在那个美好的季节,在那个季节里,大自然最明媚,气候最温和。

人们宁愿在生活最安逸的时候弃世而去。

没有哪一个国家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季节中占首位的几乎到处都是夏季。

气温对自杀的倾向有着直接的影响;热量通过对脑功能的机械作用导致人去自杀。

…..夏季有过剩的活动力和生命力需要消耗,而且几乎只能以暴力行为的形式来消耗。

自杀就是这些形式之一,杀人是另一种形式,因此自杀和杀人罪在这个季节里就多了起来。

自杀往往是极端抑郁的结果。

大部分自杀都发生在白天。

我们看到,有两个时间自杀最多,即事务最繁忙的上午和下午。

这也是社会生活中最沸腾的时候。

集体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后果必然在这时显示出来,而且既然自杀是这些后果之一,所以自杀的人数就增加了。

《自杀论》孤独的思考:思考是与行动截然相反,并且互相矛盾的。

“与社会融为一体就不能思考,因为思考是完全个人的、利己主义的东西。

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脱离客观世界,回到主观世界时才能思考,要思考就必须停止和社会混在一起,以便能从外部观察社会,自我反省就更需要如此。

”《第二编第六章·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运动和行动,不管我们如何把思考的意义无限扩大,但是思考的价值都必须在和行动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够得以体现。

脱离了社会和人群的思考更是处于一种随时都要被推翻的永远变化状态或者以自我意志为衡量标准的一成不变只中。

这种思考最终促成了人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一切外在的力量,对所有的行动都不感兴趣。

难怪说耽于思考的人都很懒。

而对于思考的沉迷,脱离了外在的一切影响和牵系,就没有人能够对这种极端利己主义进行阻止。

死亡就是这种绝对思考的最终归宿。

作家的自杀率在人群中一直居高不下,可能就在于这个道理吧。

利己主义:这种以极端自私为根源的病症,最大的发作征兆就是空虚,他的眼里没有人,也没有神。

按照涂尔干的理论,社会其实就是所有人的神,虽然这也是一种主观的看法,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社会是不能脱离的。

否则,不但人的思考毫无价值,而且生命也豪无价值。

这种对于完全四我的思考的沉迷,不应该完全是从利己主义产生出出来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的厌倦是他们走向了自己的心灵深处,而避免与人群搀杂在一起,那么这种厌倦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在《自杀论》这本书里应该有所提示,这种提示不是明显的,它以一种思维方式来存在。

涂尔干认为不是由于灾难的加深让人民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而是由于人类自身对于灾难的承受能力的降低,导致了高自杀率的产生。

在前面的观点中,借鉴他的这种看法,并不社会对于个人的压迫加剧,而是个人对于社会的承受能力减弱,而导致的完全返照回自己的内心。

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泛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