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试题选编一、选择题:本题共48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早期的卜辞中,“帝”是掌管风雨、年成及王的祸福的天神,到商朝末期,祖先神逐渐成为晚商社会的最高神,并由此出现了帝祖崇拜合一的趋势,进而促进了现实中王权的发展。
这种人神关系的发展反映出A.宗法制确立B.政治的理性化C.小农经济发展D.专制王权加强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3.据《乐记·乐论》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该材料A.明确了社会的等级关系B.规范了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C.强调了统治秩序与和谐 D.制定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4.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
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5.春秋时期,养士之风兴起,但被时人指责为私心膨胀、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养士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
"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门下都收养着数千门客,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观念。
这一变化说明A.儒家学说不受时人重视B.“礼崩乐坏”的局面不可逆转C.开放兼容观念已成强国共识D.士族门阀开始兴起6.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7.《国语.越语》中记载,妇女快分娩时得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口猪。
生三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
该措施A.反映了传统的重男轻女B.反映了越国徭役赋税繁重C.使越国的国力得到增强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8.战国时期,时常出现学派因内部意见不一而分裂的现象,相传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墨子死后,墨分为三。
这表明A.各派学说随时代不断革新B.分散的小农经济影响学术发展C.学在民间推动学术自由D.政治的分裂状况日益严重9.士曾经是底层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而蜕化成了文士,他们中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A.急剧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嬗变B.官学与私学界限被打破,士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C.诸侯争雄,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历史契机D.技术进步,改变了士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0.学者对秦始皇陵修陵人乱葬坑中的人骨取样进行DNA检测,数据显示劳工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没有样本显示明显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个体。
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
这一研究说明A.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B.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C.现代科技为考古学提供了精确方法D.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11.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
这一案件说明当时A.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B.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C.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D.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12.《史记》记述了汉代经济作物的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按橘、漆、竹皆为亚热带植物,上述植物的分布与当下不符。
这说明A.文献史料具有主观性,不可尽信B.实地调查的方式优于文献研究C.南方农业经济水平逐步超越北方D.要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理解史料13.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
这些金币的生产年代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
这说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具有一定优势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14.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
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秦汉时期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小农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文字的统一D.大一统思想的出现15..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
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
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A.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B.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16.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
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氅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
至贺、屈氅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A.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D.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17.《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18.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
”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
由此可知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20.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
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
这反映出唐代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人仕前景更为黯淡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21.中书、尚书在两汉时期为少府(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的机构)所属机构,其长官虽掌管机要,但“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朝时“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表明中书与尚书A.长官位尊权重B.全面掌控了国家权力C.由中朝演变为外朝D.与公卿矛盾尖锐22.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鹊衣装回鹊马”的景象。
这说明唐代中后期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C.民族融合出现高潮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23.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24.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
这些物品的进口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25.唐宋文人笔记中多有对当朝君主的记载。
在皇帝日常生活方面,唐人多集中于宫闱秘闻与内廷享乐;宋人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
这种变化反映了A.宋代专制统治较唐代加强B.理学强化了宋人的理性精神C.文人的历史意识发生变化D.重文轻武政策使宋人关注政治26.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A.纸币贬值加速B.农民税负加重C.土地兼并严重D.自然经济解体27.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买)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28.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29.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30.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31.明代史料记载:夫工匠执役于官,晨出暮归,岂真有奉公之义哉,为糊口计也。
兴工之初,工食未领,先称贷以自给,工完支粮,计其出息,十已损二矣!而府吏胥徒,蚕食于公门者,又方聚喙而睁目焉,故匠工之所得者,仅十之六七耳。
据此可知当时A.工匠对官府存在很强的依附关系B.官府控制私营手工业的经营C.官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工匠遭受多方面的压迫剥削32.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