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
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 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 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最古老的,适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关系:二者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儿童当下的
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区别:经验课程一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
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联系: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
Content
01 课程组织涵义与基本标准
课程组织涵义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02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性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03 教学组织
班级授课组织 个别化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的组织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1. 课程组织的涵义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的优点 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
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为课程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 正的主体,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 工具的局面; 经验课程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 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优点 有助于系统传授人类文化遗产; 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有助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科课程缺陷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
经验和生活; 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 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科目本位课程主要思想形态 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创始人赫尔巴特 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目的。 培养“六种兴趣”: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主要思想形态 功利主义课程论:斯宾塞创立,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将完美生活分为五个领域,课程体系也分为五个领域。 斯宾塞的课程论,唯科学主义,反对人文主义课程;功利主义,反对脱离生产和 生活实践。 后续赫胥黎 功利主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进一步精致化科目本位 巴格莱·要素主义,倡导知识中心的课程开发 永恒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和理性是永恒的、同一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卢梭课程论特征 任何复杂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最简单的感知觉 经验课程最终目的“原始的自然状态”、“自然人” 经验课程的内容来源 经验课程的教学“发现教学” 经验课程的理论基础“启蒙哲学”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杜威
哲学基础:经验自然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
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特征 "经验课程"之"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主动行动和对行动结果只反思
的结合; "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持续生长"; "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经验课程"与"问题解决教学"("反省思维教学")是内在统一的; "经验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或实用主义哲学。
课程组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 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 有效实现课程目标。(P211) 课程要素:课程的基本构成,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P211)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1. 课程组织的涵义
概念:诸课程计划的最基本构成 物理学:力的概念 化学:元素概念
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 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 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P230) 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学科课程(主题源于学科知识);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主题源于社会生活现实);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或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主题源于学生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主要思想形态 功利主义课程论 三个基本特点: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 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
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杜威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被其学生克伯屈发展,创立设计教学法 四种设计类型: 建构性、创造性设计 鉴赏或娱乐设计 问题设计 练习设计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乡土教育论->合科教学运动 从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发展而来的"乡土教育论"的代表人是:哈尔尼希、后 来荣格又提出了体现"乡土教育原理"的"生活共同体"课程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1.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课程组织的两个维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 课程组织的两个标准:垂直组织标准和水平组织标准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1.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垂直组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发展顺序组织起来。垂直组织的两个基 本标准(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 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 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 巴对此有所论述
学术中心课程 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基本特点: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 综合学科课程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特征 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
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种风格,倡导合成教育与合成课程 合成教育的实质:把情意领域和认知领域整合。 合成教育的核心思想:把认知教育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合成课程的构成要素:参与、整合、关联、自我、目标 合成课程的最基本特征:整合性,情感与理智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整合、教
材与学生生活的整合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种风格特征 经验是存在体验或反思精神 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使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个体的个性完全获得独立与自由,
使人获得解放,是社会日臻公正 经验课程的来源是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只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个部分, 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 体系(P214)
麦克尼尔影响课程的组织结构的因素 (P214) 课程流派; 课程功能; 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1. 课程组织的涵义
原理: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结论 物理学:牛顿三大定律 化学:原子和分子的电结构、热力学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1. 课程组织的涵义
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 力活动方式。 基础教育中的读写算技能、实验技能、资料搜集、解释技能、专业技能
三种经典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 课程。
科目本位的最早形态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古罗马"七艺"(文法,修辞,逻辑("三艺"),算术,几何,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