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的起源和产生背景

儒家的起源和产生背景

儒家的起源和产生背景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
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
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
其言,于道为最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由于社
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
重危机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
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
日俱增,就连祖叙尧、舜,宪章文、
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
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
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地改
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己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