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的R异构体对肝癌细胞Anr4酯酶的立体选择性与体外肿瘤组织培养杀 伤试验相吻合。
N O N N O
Cl Cl Anr4 N
Cl Cl
OH O
O (ClH2CH2C)2N HN P O O OH (ClH2CH2C)2N HN P O O O (ClH2CH2C)2N HN P O O
(ClH2CH2C)2N
实验发现,许多季铵盐由于表面活性作用,易被吸收 的特点,因而是一类较好的前药形式。对于水溶性很差的 药物,通过形成季铵盐而使其水溶性显著增加,不仅有利 于吸收,还有利于形成各种制剂。
O
O N+ O N O
COCH2OCOR HO OH R= -CH2CH2COOH -CH2N(CH3)2
N
NH N NH2
正常组织也有一定的毒性。
后来,根据正常组织和肿瘤中的酰胺酶水平上的差异,设计成了N, N-二烯丙基-3-(1-氮丙哑叮基)丙酰胺,使其在肿瘤组织中被酰胺酶降解为
母体药物,对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有活性,但不会引起白细胞降低的毒副作
用。 采用手性羧酸或手性醇与原药中的醇或酸形成酯,由于酶对底物的解
裂具有立体的选择性。因此,可以这一思想进行前药的设计。例如,下列
二、释放前药的酶系统
前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酸或醇形成酯,胺形成酰 胺,嘌呤的6位羰基可以变为氢或氨基,利用酶的氧化作用 变为所需的羰基,所以能水解前药的酶也是多种多样。如羧 基酯酶、α-糜蛋白酶、各种氧化还原酶等。
三、前药设计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主要是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由于原药存在 一定的缺点,因此通过前药即结构修饰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 吸收、分布、转运与代谢等药代动力学过程,提高生物利用 度。提高药物对靶位的选择性,增加稳定性,去除或降低毒 副作用,改善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方法:成酯、酰胺、代谢前体等方法进行修饰。
(一)促进药物吸收的前药设计
药物的吸收主要与脂水分配系数有关,各种青霉素(羧 基为酸)的口服吸收很差,需要注射,而将其制成酯时却能 口服吸收。红霉素类也是一样的,自身口服吸收后被胃酸破 坏,生物利用度很差,而且具有难闻的味道,为了改善其口 服生物利用度,制成了各种衍生物,如对酸稳定的红霉素碳 酸乙酯、红霉素硬酸酯和无味红霉素等,类似的例子还有许 多。见下面的结构式:
O O HO P O OH C2H5 C2H5 O P OH OH MeO MeO OMe O NHCOCH3
O OH P O OH
环磷酰胺是一个选择性代谢活性前体药物,常用于抗肿瘤药物和器官 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由于氮芥相邻的磷酰基的吸电子效应,降低了β-氯乙 氨基氮原子的亲核性,使强反应性的烷基化乙烯亚铵离子不能形成,因此 在代谢为活性母体前不具有生物烷基化的作用,也不是组织糜烂剂。然而, 虽然预期该前药是在肿瘤组织中被释放,但其烷化作用仍是广泛存在,对
O
C15H31
H 2N O修饰
有的药物,其剂量不能太大,如果剂量太大的话,会造成很 大的副作用,而每天给药的次数太多,使用上也不方便。若将其 做成前药,使其缓释,不仅可以延长作用时间,而且还可以减少 服用次数,同时还能减轻高剂量使用时的各种副作用。
例如,双甲苯喘啶对狗产生比其母体药物持久的支气管扩张 活性,而且该药是优先分布在肺部组织中,而不是分布到血浆或 心脏。产生支气管扩张作用后,前药的生物转化也不会对心脏和 血管的副作用。 同样道理,吩噻嗪类镇静剂,通过将其转化为前药后,经肌 肉注射给药而成为长效药物。不仅减少了给药次数,而且也消除 了有时产生的一些副作用。
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一)利用酶系差异的前药设计
这种设计的前提是某些特定活性的酶必须只能局限于 某一特定组织中,而不是广泛存在于机体中。例如,曾经 为了减少雌激素在治疗前列腺癌时的女性化副作用,将其 设计成磷酸己烯雌酚,由于酸性磷酸酯酶的分布很广,其 副作用与母体没有多大差异。
秋水仙碱磷酸酯是前列腺酸性磷酸酯酶的作用底物, 能选择性地在前列腺肿瘤组织中释放出活性药物。
O NH2 O H N N COOR R=H , -CH2OOCC(CH3)3 -CH(CH3)OOCOC2H5 O O
S
O HO
O P OO O OH
O -O P O-
O O N N O C4H9
F O
O N O N N N
O N O N
O N N O
[O] N NOH N+ NOH
(二)增加溶解度改善吸收的前药
第二节 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一、改善药物的体内动力学特性
前药具有如下的特点: (1)对于水溶性大的药物,通过引入亲脂性基团,提高药物 的脂溶性,使药物易于透过脂质膜,促进药物的吸收,而 后在酶的作用下使药物缓释和长效化; (2)通过引入保护性载体,掩蔽结构中的易变功能基,以增 强药物的稳定性,尤其是体内代谢稳定性,提高药物的有 效血浓度,如阿糖胞苷; (3)而对于极性很小的药物,通过引入亲水性基团,提高水 溶性,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善生物利用度。
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减少高剂量使用时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组织中存 在的特有酶的分解,使前药只在病变部位释放,提高其利用度, 也将显著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一)利用酶系差异的前药设计
将药物转化为前药,一方面可以控制其释放的浓度(或剂量),
这种设计的前提是某些特定活性的酶必须只能局限于某一特 定组织中,而不是广泛存在于机体中。例如,曾经为了减少雌激 素在治疗前列腺癌时的女性化副作用,将其设计成磷酸己烯雌酚, 由于酸性磷酸酯酶的分布很广,其副作用与母体没有多大差异。 秋水仙碱磷酸酯是前列腺酸性磷酸酯酶的作用底物,能选择 性地在前列腺肿瘤组织中释放出活性药物。
氟哌噻唑的癸酸酯,因为长链脂肪酸的存在,使其油溶性大 大增加,因而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可以作为中枢系统感染的药物。
O O N OH H
S
O
N N R= H R=-CO(CH2)8CH3 OR
S N Cl N N S N N N SO2N(CH3)2 R=H R=-CO(CH2)9CH3 R=-CO(CH2)14CH3 OR O CO(CH2)5CH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