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动机与学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与目的、效果和效率的关系,并介绍各学派对动机过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和维持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教学难点:三个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课时:8具体内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般说来,教师和家长对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都有相当的认识,然而他们对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时看似积极的措施恰恰是在损伤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本章将围绕对动机过程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激发和鉴别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三个内容:一、动机的概述二、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和鉴别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人们一直在试图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今天,心理学家都一致用动机这一术语来描述行为激起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是动机呢?一、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含义所谓动机,是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它并非是指活动本身。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他们学习需要的具体体现。
动机的另一个来源是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个体在某一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
动机具有下列作用:1.引发功能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2.指引作用动机象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强化活动以达到目的。
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动机的多样性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其作用是稳定的,持久的,学习者有极大的主动性。
外部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过程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
作用是短暂的,一旦目标达到,动机的作用也就下降或消失;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学习动机对于人类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设想,要一个人去作一件自己毫无兴趣的事情,或对于一个毫无知识需要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的。
所以,对于学校中进行的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来说,首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能大大促进学习。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或促退的关系。
动机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
形象地说,动机变量对有意义学习所起的作用,犹如“催化剂”,而不是“特效药”。
它并不是直接影响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的可利用性、稳定性与清晰性,而是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
课堂上的主要学习动机分析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应在成就动机上。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
奥苏贝尔的研究,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这三方面通常被称为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
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
然而,儿童的这些好奇心与探究环境的倾向,最初只是潜在的动机力量。
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而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他们期望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由此可见,认知内驱力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乃是互惠的。
认知内驱力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学习又转而增强认知内驱力。
研究表明,这种对获得知识本身的认知内驱力在课堂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实际获得知识)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学习动机。
当前,教育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越来越强调以“了解和理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的价值。
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赢得学业成就以外的各种奖励所左右。
当然,在我们肯定认知内驱力这种内部动机在课堂学习中的头等重要作用时,不能忽视还有其它一些动机的作用。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
这种需要在学龄前儿童期已经开始萌芽,入学后日益发展,逐渐起重要作用,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成分之一。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既可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当时学业上可能达到的成就,又可促使学生在这一成就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目标。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
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一定成就看作赢得一定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
因为一个人赢得的地位通常是与它的成就水平或能力水平相称的。
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地位的高低,同时又决定着自尊心需要满足与否。
它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学习中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固然重要,但适当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动机(外部动机)也是必要的。
因此,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三好学生”、评选优秀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动机。
这些手段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荣誉感、自尊心,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们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同学业上的失败相联系的丧失自尊的威胁,它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业上作出艰苦努力,因而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
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考核的动机力量,更多的在于失败的威胁而不是在于成功的希望。
”教师中肯而有切合实际的批评也会成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
但是,不可走向极端,不应让学生在学业上屡遭失败。
如果考试一直得低分,学生便会产生焦虑,从而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经常失败的体验还会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最终将引起回避和退缩反应,以致丧失学习的信心。
当然,过分强调自我提高动机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着眼于取得个人的名誉、地位,就会影响对学科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不会产生持续而深入学习的愿望。
这种动机成分不象认知内驱力那样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完成学习任务当作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手段,一旦出现手段和目的不一致,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并没有导致他个人地位的提高,则学习的动机就可能会减弱。
所以,自我提高内驱力这一动机成分的功利性很强。
由于它只能把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习成就当作赢得地位的手段,因此,可能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只求取得表面形式上的好分数、好结果,而不求掌握学习的过程。
不求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一旦目的达到,也不再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巩固或深入的探讨,从而难以对后继学习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
也就是说,学生努力学习求得学业成就,并不是把这种成就看作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认可。
所以会产生这种动机是因为:第一,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长者是学生追随和效法得榜样。
得到自己所尊重得人的肯定或表扬,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亲密感。
第二,学生从长者那儿博得赞许或认可(如被视为可爱的、聪明的、有发展前途的,受到某种优惠待遇)后,会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如赢得别人的羡慕等。
研究表明,具有高度依附感的学生,一旦得到长者的肯定或表扬,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反之,如果他们的某些努力暂时得不到师长的赞许,有时会丧失信心,甚至学习积极性下降。
成就动机中的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随年龄、性别、人格结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以求得好成绩,主要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到了儿童后期和青年期,附属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开始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在这期间,来自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从青年初期开始他们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自尊心和在群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与威望,附属内驱力减弱,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增强。
在同一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中,三者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有些可能主要是为获得赞许,有些主要出自地位的获得,也有些不为名不为利,主要是出自对知识的探求和对人类的贡献。
三、动机与目的、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是驱使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而目的是期望在行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
两者紧密相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
一般来说,目的的明确性、适合性、价值性和自觉性等几方面的特征越是突出,则动机强度就会越高,反之则越低。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越强烈,工作的积极性愈高,大脑活动的效率会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也会提高,潜能的发挥愈好,取得的效果也愈佳。
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越低,效率也越差。
因此,工作的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
然而,心理学家耶尔克斯、多德森提出的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着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研究同时还显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动机不同的最佳水平。
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动机强度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动机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动机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
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动机的最佳水平也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