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⑷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
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
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
”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
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①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②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①旃:通“毡”,毛织物。
②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
③羝(dī):公羊。
④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
⑤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C. 乃得归/微斯人,吾谁与归D. 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D(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
B.吃的/喂养。
C.回来/归依。
D.都是“持”。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故答案为:⑴D;⑵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⑶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
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
(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
(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
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去过怀乡去:离开B.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广阔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追求D. 吾谁与归归:归依(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渔人甚异之B. 则有心旷神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 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D. 感极而悲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译文: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B.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译文:商人旅客都不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那些忧国忧民之士,当他在朝廷做官时心里想的是黎民百姓,而当他流落于民间时则为想着如何为君主效力。
D.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文:(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 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 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情感。
【答案】(1)C(2)C(3)B(4)D【解析】【分析】(1)C. 求:探求。
故选C。
(2)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指桃花源。
B.就/如果。
C.都是“因为”。
D.表顺接/表转折。
故选C。
(3)根据词语的意思,樯,桅杆。
楫,船桨。
倾,倒下。
摧,折断。
句子翻译为: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故B项错误。
(4)D.“寄情山水、乐以忘忧”错误,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选D。
故答案为:⑴ C;⑵ C;⑶ B;⑷ D【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