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的用法和举例【篇一:虚词之的用法和举例】【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①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篇二:虚词之的用法和举例】详细解释: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之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 ~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 吾欲~南海。
8.. 通也义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助词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3.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用于时间副词或不带宾语的动词之后,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顷之,烟炎张天。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前赤壁赋》代词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古汉语释义常见含义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到,往【现代汉语解释】②行不知所之。
--《庄子》③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④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 (他们)、它 (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
--《塞翁失马》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2.指示代词,这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③句读之不知。
--《师说》④菊之爱。
--《爱莲说》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②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6.音节助词,无实义。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3、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4、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生僻含义通也义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文言文用法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
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在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