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体液失衡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
— 5—
• 所谓体液平衡与调节指的是细胞外液的平衡与调节,细胞内液相 对稳定,非极端情况不足以引起失衡。
— 6—
基本概念
— 7—
体液
— 8—
一、体液
体液=水分+电解质
• 肌肉组织含水量较多(75%~80% )。 • 脂肪组织含水量较少(10%~30% )。
— 9—
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中
少尿
— 45 —
三、低渗性缺水 【病因】
① 胃肠道消化液持续大量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引流或慢性 肠梗阻等。 ② 大创面的慢性渗液。 ③ 长时间应用排钠利尿剂。 ④ 治疗等渗性缺水时补充水分过多。
— 46 —
三、低渗性缺水 【临床表现】
① 轻度: <135mmo1/L ② 中度: <130mmo1/L ③ 重度: <120mmo1/L
290~310mmol/L
— 16 —
二、电解质的平衡
水分丧失
渗透压的调节:
刺激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
渗透压增高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口渴,喝水
肾加强水分重吸收 尿量减少
保水, 渗透压 降低
血容量的调节:
血容量减少
血压下降 交感N兴奋
肾素 分泌
肾小球滤 过率下降, Na+流过 量减少
催化 血管 紧张 素原
• 轻度或中度缺钠:可按每公斤体重丢失钠0.5~0.75g估计补充。 • 重度缺钠:可按公式计算:
需补充的钠量(mmol )=血钠的正常值-血钠测得值×体重(kg)×0.6 (女性为0.5) 先补充计算量的1/2 ,视纠正清况酌情再补
— 13 —
K+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并激活多种酶参与细胞内氧化及ATP生成
体液
H2O+电解质 M:60% W:50%
Na+
C
-
、HCO
- 3
和蛋白质
Na+对维持细胞外 液渗透压和容量起 绝对性作用,并影 响神经-肌肉和心 肌的兴奋性
细胞内液
骨骼肌内 M:40% W:35%
290~310 mmol/L
1500~2500
出量 皮肤 肺 粪 肾 合计
ml 500 350 150 500~1500 1500~2500
— 15 —
二、电解质的平衡
体液及渗透压的稳定由神经一内分泌系统调节。
• 渗透压:下丘脑一垂体一抗利尿激素系统。 • 血容量:肾素一醛固酮系统。
渗透压:溶质微粒的吸水能力大小与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 晶体渗透压:无机盐、葡萄糖(维持细胞内外平衡)。 • 胶体渗透压:蛋白(维持血管内外平衡)。
• 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为: Na+-H+交换,排H+。 HCO3-重吸收。 产生NH3并与H+结合成NH4+排出。 尿的酸化,排H+。
— 24 —
第二节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在细胞外液中,水和钠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旦发生代谢紊乱,缺水和失钠常同时存在。
— 25 —
一、等渗性缺水
— 26 —
一、等渗性缺水
② 重度按血Na+浓度计算:补水量(ml)=血钠测得值(mmol/L)-血钠 正常值(mmol/L)×体重(kg)×4。
计算所得的补水量一般可分在2天内补给
— 41 —
二、高渗性缺水 治疗补充:
• 高渗性缺水者实际上也有缺钠,如果只补给水分而不补充钠,可能出现低 钠血症。
• 如需纠正同时存在的缺钾,可在尿量超过40ml/h后补钾。 • 经上述补液治疗后若仍存在酸中毒,可酌情补给碳酸氢钠溶液。
— 17 —
血管 紧张 素ⅠⅡ
增加 醛固 酮的 分泌
促进Na+的再 吸收和K+、H+ 的排泌
吸收的水增多 细胞外液增加 血容量恢复
二、电解质的平衡
•血浆渗透压十分敏感:较正常有士2%的变化,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就亦有相应的变化,最终 使机体水分能保持动态平衡。
•先 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来恢复和维持正常渗透压。
血浆的pH仍然能保持在7.40。
— 22 —
三、酸碱的平衡
2. 肺的呼吸 • 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主要是经肺将CO2排出,使血中PaCO2下降,
即调节了血中的H2CO3。
— 23 —
三、酸碱的平衡
3. 肾的排泄
• 通过改变排出固定酸及保留碱性物质的量,来维持正常的血浆HCO3-浓度,使 血浆pH不变。
•再 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
— 18 —
渗透压与血容量的关系
— 19 —
血容量比渗透压对机体更重要
• 当血容量锐减又兼有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前者对抗利尿激素的促进分泌作用 远远强于低渗透压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目的是优先保持和恢复血 容量,使重要器官的灌流和氧供得到保证。
也就是说:血容量锐减时,要优先保持和恢复血容量神志不清,高热、惊厥、躁动、休克、昏迷:体重的 6~7%(细胞外液的30~35%)。
— 30 —
一、等渗性缺水
【诊断】
• 病史---消化液或其他体液的大量丧失。 • 症状---失液量大,失液持续时间长,越明显。 • 实验室检查---
① 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均明显增高)。 ② 血清Na+, Cl-一般无明显降低。 ③ 尿比重增高。 ④ 动脉血气分析判断酸(碱)中毒。
— 33 —
二、高渗性缺水
— 34 —
二、高渗性缺水
• 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 高。 (>150mmol/L)
严重的缺水可使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间隙,导致细胞内液、细胞外液量都 有减少。最后由于脑细胞缺水而导致脑功能障碍,后果严重。
— 35 —
二、高渗性缺水 【病理】
【治疗】 1. 去除病因
2. 补液 • 补充已丧失液体。 • 补充日需要水量。 • 注意可能出现的低钠血症。
3. 补充已丧失液体量的估算方法: 已经损失量: ①以临床表现估计。 ②以公式计算。
日需要量: ①水2000ml。 ②钠4.5g。
— 40 —
二、高渗性缺水 已经损失量的计算方法:
① 根据临床表现估计缺水程度:轻度按体重的3 % ,中度按5%计算(每丧 失体重的1%,需补液400一500mI)
— 28 —
一、等渗性缺水 【病因】
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腹泻等。 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等。
— 29 —
一、等渗性缺水 【临床表现】
缺水+缺钠+血容量下降
• 轻度:口渴、少尿:失液量占体重的2% ~ 4% 。
• 中度:口渴,皮肤干皱,眼窝凹陷,尿少且比重高,精神萎糜,脉搏细速,肢端湿 冷,血压下降:事业量占体重的,4% ~6%。【5%(细胞外液的25%)】。
口渴。
2~4
严重口渴,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少且比重高,精神萎糜。 4~6
除以上症状外,神志不清,高热,惊厥,躁动,抽搐,昏迷。 ≥6
— 38 —
二、高渗性缺水 【诊断】
• 病史、临床表现。 • 尿比重高。 •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轻度升高。 • 血清钠浓度高。
— 39 —
二、高渗性缺水
外科患者的体液失衡
第一节 正常成人的体液平衡与调节
第三章 外科患者体液失衡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正常成人的体液平衡与调节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电解质的代谢异常 酸碱平衡的失调 体液平衡失调的治疗
1.掌握等渗性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 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高、低渗性脱水、高钾血症、代谢性 碱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了解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的原因、临床表 现及治疗。 4.会判定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的性质及程 度;具有运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理论纠 正体液失衡的能力。
— 31 —
一、等渗性缺水 【治疗】
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②迅速扩容:常用平衡液。 ③预防低血钾:尿量>40ml/h才可补钾。 ④监测心肺功能。
• 补液量计算: 已经损失量的1/2~2/3+日需要量(水2000ml和氯化钠4.5g)。 【5%~10%GS和0.9%NaCl或平衡盐各一半】
— 32 —
细胞外液
20%
K+和Mg2+ HPO42- 蛋白质
血浆
5%
物 质 交 换
K+在细胞外液中含 量很少,但显著影 响神经-肌肉和心 肌的兴奋性
组织间液
15% 基本成分同血浆
不含红细胞、 仅含少量蛋白质
—体1液4 组— 成及分布示意图
一、水的平衡
入量 食物 饮水 内生水
合计
ml 800~1000 500~1200 200~300
— 36 —
二、高渗性缺水 【病因】
① 水分摄入不够 高热饮水不足、长期进食、食管梗阻、昏迷。
② 水分丧失过多 如高热大量出汗(汗中含氯化钠0.25%) 、大面积烧伤暴露疗法、尿液
排出过多(糖尿病)、气管切开等。
— 37 —
二、高渗性缺水 【临床表现】
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主要症状
失水占体 重之比(%)
细胞内液(M:40%,W:35%) 绝大部分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
体
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
液
血浆(5%)
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
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外液
功能性细胞外液
(20%) 组织间液(15%)
体液的组成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