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建设的精神内涵
2010年07月23日 11时18分00秒来源:云南网.
建设“两强一堡”推进科学发展
■在桥头堡建设中,既要注重作为客体的物质和制度的建设,也要注重作为主体的人和组织的精神建设。
■桥头堡建设的精神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桥头堡建设体现的精神,二是桥头堡建设应当具有的精神。
■桥头堡建设的精神是凝聚人心、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将以积极的能动性促进桥头堡建设。
2009年7月胡锦涛同志考察云南工作时明确指出,云南要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这是用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分析和把握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和地区发展的态势而形成的科学判断,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对云南多年来致力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充分肯定和进一步提升,有着客观的现实基础;是对南方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传播的友谊和文明以及云南各族人民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人民世代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邻为善的传统的延续和光大,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桥头堡建设必将通过物质建设和非物质建设,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桥头堡建设是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的统一体
桥头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
其中,物质建设是制度建设、精神建设的载体和基础。
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就是要成为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国际贸易大通道,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基地。
制度建设是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手段和保障。
建设桥头堡,必然要求加强文化、教育、科技、经贸等对外交流的各种合作机制、合作平台的建设,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制度保障的作用。
精神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物质建设和制度建设的
关键和灵魂。
桥头堡建设进一步把云南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借以向东南亚南亚各国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精神风貌,展示中国开放、友好、发展、合作的国际形象。
在桥头堡建设中,既要注重作为客体的物质和制度的建设,也要注重作为主体的人和组织的精神建设,应把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精神建设统领物质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发挥精神建设的作用,更好地推动物质建设和制度建设,最终建成桥头堡。
桥头堡建设应当体现的精神以及应当具有的精神
桥头堡建设的精神,是指桥头堡建设中起长期作用和统领作用的关键性因素,是中国的大国胸怀和云南地方历史与人文优势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文化精髓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体现。
桥头堡建设的精神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桥头堡建设体现的精神,二是桥头堡建设应当具有的精神。
桥头堡建设体现的精神,是桥头堡建设提出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展现;桥头堡建设应当具有的精神,是在行动层面上推动实施桥头堡建设需要具备的精神要求。
桥头堡建设体现的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爱好和平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普遍属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
但是,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历史原因,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增进互信,加强合作。
桥头堡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强沿边开放来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以增进了解,提高互信,实现地区和平与发展。
它所体现的,是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秉持的爱好和平、促进和谐的人文精神。
二是实现共赢的国际合作精神。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远非单纯的竞争与“零和博弈”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环境、非传统安全等诸多领域问题的地区化或国际化,客观上要求各国必须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公共问题,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桥头堡建设是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及其以外地区广泛深入地联系与合作的重要举措,充分体
系了积极的国际合作精神。
三是推动地区发展的大国担当精神。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讲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担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以其卓越的表现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2020年的中国将“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桥头堡建设是中国积极主动地加强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与合作行动,通过发挥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推动地区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责任和大国担当精神。
四是全面统筹的科学发展精神。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科学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精神,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方面体现的精神境界,是当代中国对发展进行深入思考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既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也要统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桥头堡建设不是GDP单兵突进的战略,而是对云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建设和提升,通过科学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更好地发展,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和谐相处,使云南成为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新云南。
桥头堡建设应当具有的精神,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桥头堡建设是一项事关云南全面发展和广大人民福祉的“集体行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乃至不同个人的“集合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直接决定着桥头堡建设的具体成效。
桥头堡建设内在地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和个人有统一的思想认识、大局意识和主人翁精神,齐心协力,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谋发展。
二是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
桥头堡建设对云南的智力资源、物质资源、制度资源和工作作风提出了较以往更高的要求,必须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全面、理性地认识省情、国情和世情,从全局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谋划与桥头堡建设相关的各种重大问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真抓实干,扎实推进。
三是破除陈规的创新精神。
桥头堡建设战略定位高,涵盖面广,涉及复杂因素多,是一次全面推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对云南综合适应能力的一次深度检验。
因此,必然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各部门和企业富于创新精神,通过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创新,破除不利于桥头堡建设的各种陈规束缚,以开放的理念、富于活力的体制机制、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良好的投资环境,全方位提供桥头堡建设的有力支撑体系。
四是开放进取的学习精神。
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人或组织获取技术和社会能力的基本手段,还是一种尊重与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桥头堡建设作为一项面向西南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一个和各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通过新思想、新办法解决。
只有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吸收各国文明,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进步,提高应对能力,推进事业发展。
五是时不我待的超越精神。
桥头堡建设是云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重要发展机遇,同时又是在国际、国内充满竞争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必须要有时不我待的超越精神。
一方面,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既要有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微观、局部超越,更要有全省的观念、思想认识、管理水平和工作状态的全面超越,以整体、持续意义的超越推进发展。
另一方面,要勇于超越他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不能安于现状,甘于落后,自我满足,要以更大的气魄,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具竞争力的实力,努力做到后来居上。
用桥头堡建设的精神推进桥头堡建设
桥头堡建设需要多种力量的推动。
桥头堡建设的精神是凝聚人心、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必将以积极的能动性促进桥头堡建设。
首先,要正确处理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能只重视物质建设,轻视制度建设,无视精神建设。
应当以物质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精神建设为统领,使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从而形成桥头堡建设功能划分科学、建设协调统一的良性格局。
其次,应自觉展示国家形象和云南各民族的良好精神风貌。
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充分体现云南各族人民热爱和平、热爱家园,纯朴、善良、友好、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优秀品质,真正发挥桥头堡的“窗口”作用,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桥头堡建设的物质力量。
第三,积极改进与桥头堡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以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求真务实、更加重视学习进取、更加充满紧迫感的状态,投身到桥头堡建设中。
边明社(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