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桥头堡建设中法院职能作用之发挥

浅议桥头堡建设中法院职能作用之发挥

浅议桥头堡建设中法院职能作用之发挥内容提要:桥头堡战略为昭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各种利益诉求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凸显期,作为社会调控器的法院,在新形势下应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树立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桥头堡建设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桥头堡建设、法院职能、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规划,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将是云南全省现在和将来至少十年的奋斗目标。

发展中的昭通,在桥头堡建设中有着特殊的、至关重要的区位优势,是实现桥头堡面向西南开放的桥梁和纽带,是云南进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和南下东南亚、南亚便捷通道,有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加工、生物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昭通将在桥头堡建设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桥头堡建设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昭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法治环境,为桥头堡建设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是昭通市两级法院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课题。

笔者将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和云南省委政法委最近出台的《全省政法机关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服务的意见》为指导,结合昭通实际,探讨法院如何发挥职能作用为昭通融入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

一、认识:何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云南省委政法委制定的《全省政法机关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服务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省各级政法机关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认识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服务桥头堡建设的目标要求。

笔者认为,昭通两级法院要为桥头堡建设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首先要对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仅要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桥头堡战略的定位和目标要求,更要清楚昭通在桥头堡战略中的地位以及昭通发展的思路、定位和生产力布局。

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强化服务意识,还能指导服务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能决定服务的效果。

(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对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定位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央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而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新突破。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国发[2011]11号《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对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建设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战略定位:一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二是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四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五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意见》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确立了云南2015年及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二是依托重点城市和内外通道,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三是加强经贸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四是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稳定繁荣边疆。

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战略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窗口、生态屏障,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二)昭通是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战略中的重要节点。

昭通处于重庆、昆明、成都、贵阳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地带,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渝3省1市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

特别是随着昆水线的全线贯通,以及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昭通独具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出滇入川、南下东南亚大通道的特殊区位优势。

昭通参与桥头堡建设,一方面将坚持实施“12346”的发展思路。

即坚持科学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城镇建设3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4大战略,着力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6大产业,着力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山区经济与水域经济、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加快乌蒙山区、革命老区脱贫步伐,突出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扶贫和城市大建设重点,全力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式、赶超式发展。

另一方面将按照201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的“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的发展定位,即立足云南、大开北门、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实现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以开放合作促进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努力把昭通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内地通往东南亚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双向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

形成“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的生产力布局,即:以昭鲁一体化为重点的昭鲁彝一小时经济圈,以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为依托的昭水发展轴,沿金沙江热区资源经济带,镇雄、威信特色经济片区,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云南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如此规划,将昭通经济发展融入了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将使昭通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二、正视: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昭通市“十二五”规划以及融入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规划,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未来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蓝图,正如前市长王敏正所说,昭通正处于腾飞的前夜,未来充满希望。

但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人民法院,必须冷静看待昭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不仅不能解决所有旧存的问题,而且随着发展的深化必将产生新的问题,在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下,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交织中,法官必须具有一双慧眼,正视昭通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才能增强司法服务的效果,为昭通融入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经济仍很落后。

尽管“十一五”期间,昭通市经济发展较快,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比全省的11.8%、全国的11.2%分别高出0.7和1.3个百分点。

但因底子薄、基数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昭通的经济仍很落后。

以2010年为例,昭通市人均GDP为7075元,仅为全省人均xxxx9元的44.92%,为全国人均xxxx8元的23.65%;农民人均纯收入2768元,仅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的70.04%,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46.76%。

昭通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3%,与云南省41.5%、全国35.7%相比,分别高了2.8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昭通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6.1%,与云南省47.2%、41.1%相比,分别高了8.9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社会的贫困程度越大,按照国际标准,昭通市的城镇居民已迈入小康生活,而农村居民还处在温饱线上。

而昭通有503万的农村人口,这说明昭通市近九成的人口仍在为温饱努力,昭通的贫困程度可见一斑。

人均GDP、农民年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全省地级城市当中排位靠后,说昭通市为全国最穷的地级市并不为过。

(二)社会发展不平衡。

2010年昭通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4%。

从投资数额看,主要集中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从投资增长率来看,排前三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增长210.90%、58.24%、35.94%;而农、林、牧、渔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关乎人民群众福祉的社会事业的投资虽较往年有所增长,但三大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xxxx万元,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数的8%左右,投入仍较少。

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平衡,从全局和长远来看,不利于昭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省及全国水平。

以2010年为例,昭通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2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 4.44:1,高于全省4.06:1和全国3.22:1的比例,也越过了国际4:1的警戒线,说明昭通的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

二是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烟草、能源、金融、航空、通信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分配差距不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容易使人产生心理失衡,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对社会稳定形成潜在的威胁,影响社会和谐。

(四)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并存。

昭通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个体差别引发的社会矛盾大量存在,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相对滞后,各种矛盾相互叠加、新老问题交织,群体性上访事件增多,仅2010年全市就发生群体访120件2216人,同比呈上升态势。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的增多,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难度加大。

刑事犯罪居高不下,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毒品、抢劫、强奸、重大盗窃、重伤害、故意杀人等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无业人员、青年犯罪人数上升,农村人口仍占犯罪人数的八成左右,刑事犯罪的高发反映出社会治安的形势极为严峻。

法院受理的房地产开展经营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保险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等案件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活跃和市场主体法律意识的提高。

可以预见,随着昭通经济步入快车道,商事纠纷将会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

从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来看,行政纠纷主要集中在资源领域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土地方面以及涉及治安处罚、房屋登记、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案件发生的行政管理领域及行政机关的处理方式仍相对比较集中,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