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阿累[ 2008-2-16 16:19:00 | By: 闲云野鹤 ]《一面》阿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的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体会语言的强烈感情,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强烈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2-2)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课前等待,欣赏轻音乐2、讲述鲁迅的故事,导入课文3、作者简介阿累(1909—1987),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
曾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
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
1941年,参加了新四军,一直在地方作文教和行政工作。
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
1982年离休。
1987年病逝。
4、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字词(查字典,识记)(1)生字的音、形、组词踱(duó)踱步窖(jiào)地窖嵌(qiàn)镶嵌窘(jiǒng)窘迫捻(niǎn)捻搓挲(suō)摩挲颓(tuí)颓唐恣(zì)恣情(2)重点词语解释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后记: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
殷勤:热情而周到。
莽撞:鲁莽冒失。
抖擞(dǒu sǒu):振作。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
陡然:突然。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恣情:放纵感情。
6、篇章结构(研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记叙“我”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景。
“我”因班车未到,天又下雨,便到内山书店避雨,想要购买鲁迅翻译的《毁灭》,钱又不够,内心矛盾。
鲁迅便出来送书,于是“我”便有幸见了鲁迅一面。
第二部分(从“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到最后),抒写“一面”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7、找描写鲁迅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次比较集中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8、自由朗读布置作业阅读课本后词量表中关于本课的相关内容,并及时记忆巩固。
第二课时(1-3-3)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复习巩固(1)检查字词巩固情况(2)检查文学常识及以巩固情况2、讨论问题(合作探究、分组讨论)(1)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这一系列称呼,有着深刻的含义。
“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2)为什么我看到《毁灭》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便立即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感到“赫然”,固然是由于书脊上“鲁迅译”三个字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首先注目于“鲁迅译”三个字,或者说,一下子就被这三个字所吸引,心情异常兴奋激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译著是窃得别国的革命火种来照亮中国的前进道路的。
作者追求光明,对鲁迅无比信赖,所以一看到“鲁迅译”三个字,对于书的内容和各方面的质量“便像得到了保证”,“立即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准备购买。
(3)如后理解“我”要买《毁灭》,鲁迅却把《铁流》推荐给“我”。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铁流》是曹靖华翻译的,推荐《铁流》,表现了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4)文章主旨《一面》通过回忆作者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情景,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
3、文章写作特点(1)题材典型,以小见大。
本文所写之事极平常,但有典型意义,能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
如“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正直”“慈祥”“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尊敬和爱戴。
4、再读课文,讲述“一面”的故事布置作业1、给加点的字注音,每个词写两遍。
踱(duó)踱步窖(jiào)地窖嵌(qiàn)镶嵌窘(jiǒng)窘迫捻(niǎn)捻搓挲(suō)摩挲颓(tuí)颓唐恣(zì)恣情2、探究:为什么作者称鲁迅为“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外貌描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使平面人物形象立体、鲜活起来。
《一面》这篇文章就紧扣鲁迅先生“瘦” 的特征,成功地塑造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和伟大人格。
总体看来,本文的外貌描写有如下特点:一、外貌描写与情节发展紧密结合文中对鲁迅先生外貌的三次集中描写、三次分散描写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着笔的,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天中午,“我”到内山书店去避雨,“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的天真”。
这笑声吸引了“我”,于是有了对鲁迅先生的第一次外貌描写,我“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人的轮廓。
当“我”想买书又因囊中羞涩而踌躇不定时,“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走了出来。
他向“我”迎面走来,所以“我”看清了他的面色、头发和胡须。
“我”看到了他“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
他递书给“我”时,“我”看到他那“竹枝似的手”和“小袖管紧包”的腕子。
当他决定“两本”只收“一块钱”时,“我很惊异地望着他”,这次,不但之前看到的都看到了,而且还看清了长衫“羽纱”的质地和烟嘴的颜色,并使“我”忽然想起了他是谁。
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关切和热爱,“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并再次注意到“他的手多瘦啊!”因为这几处外貌描写与情节发展紧密结合,所以,非但不显得重复累赘,反而使人物形象渐趋丰满,越来越光彩照人。
二、简笔勾勒与工笔细描有机穿插全文共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鲁迅先生的外在形象及内在的精神品质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
第一次外貌描写,由于“阴天,暗得很”,加上距离较远,只能简笔勾勒出人物形象: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上下;衣着,“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嗜好,“嘴里咬着一枝烟嘴”。
第二次外貌描写,由于离得近,观察得较为细致,作者对第一次外貌描写作了补充。
刚才看到的是“瘦瘦的”,现在看得更清了:“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脸色是“黄里带白”。
接着还细致描写了他的头发和胡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作者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物征加以描写,刻画了鲁迅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战士形象。
第三次外貌描写,因心怀惊异与敬仰,观察得更为仔细,描画得更为细致了。
除了对脸色、头发和胡须这些带有特征性的描写外,作者对其“长衫”和“烟嘴”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刻画。
不仅连长衫、嘴的颜色,甚至连长衫的羽纱质地、烟嘴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得十分清晰明了。
三、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交相辉映《一面》在外貌描写之中还融入了“我”的主观感受,使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例如,看到鲁迅脸的瘦,是“瘦得教人担心”,“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看到他手的瘦,使“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看到他“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这样,鲁迅先生对“我”的关爱,与“我”对鲁迅先生的敬爱,都在“我”的感受中融为一体了。
可见,作者简直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
随着摄像机的不断向前推进,人物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由整体到细节。
镜头转换之中,人物神采飞扬,呼之欲出。
兼以“我”的情感不时倾注其间,使原本黑白的画面,也产生了彩色的效果。
原文《一面》阿累一九三二年,就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
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已经使我困软得象一团棉花了。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
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我把帆布袋,夹剪,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开始翻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
翻了一会,觉得没有什么适意的,就踱到北面。
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地,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古怪地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一个结实而矮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定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叫先生的,虽然并没有什么根据。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
象我,穿着一身黄卡叽布的工人制服,嵌着“Conductor!X X”蓝磁牌的制帽歪戴在后脑勺上,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个“半躬”,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