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古诗两首》导学案设计

3《古诗两首》导学案设计

(2)教师相机补充。
(3)课件出示资料。
4.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1.流利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齐读课题。
3.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袁枚:清代诗人,字子才。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知县。他的诗主张抒写性情,倡导“性灵说”,多数诗篇抒发闲情逸致。主要作品有《所见》《山行杂咏》《湖上杂诗》等。
4.学生读诗,注意“骑、振、蝉”等字的字音,记住字形。
2.根据预习交流。
贾岛: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来还俗。与孟郊齐名,他的诗,以清奇凄苦而著名,诗风清淡朴素。主要作品有《题李凝幽居》《枕上吟》等。
1.贾岛是我国______代诗人,字______,______人。主要作品《题李凝幽居》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意欲捕鸣蝉()A.需要。B.心想。C.将要。
2.寻隐者不遇()A.遇到,碰到。B.机会。C.对待,款待。
3.云深不知处()A.居住。B.存在。C.地方。
二、加上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奇____()单____()辰____()采____()约____()
三、课文传真。
1.《寻隐者不遇》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有丰富的内容。诗人巧妙地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藏问于答。诗中童子回答诗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两首
主备人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2.《所见》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整首诗描绘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鲜活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一个____________的牧童。
3.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0.《所见》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图。读完全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灵活生动的画面。
三、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2.拓展:汇报课前搜集描写自然风光的其他古诗词资料。
3.课外延伸:根据古诗描绘的画面试着编写一个故事。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体现了()
A.隐者行踪不定的生活和诗人的遗憾。B.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2)《所见》这首诗抒发了()
A.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B.作者对儿童天真活泼的童年的向往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揭题解题。
什么是“隐者”?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2.师生一起交流作者贾岛的有关资料。
(1)指名汇报。
(2)相机补充。
(3)课件出示。
1.根据预习读题解题。
“隐者”指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课题“寻隐者不遇”的意思是到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
2.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内自学情况,包括生字的学习、重点词语的意思、诗句的意思等。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1)主人公是牧童;“林樾”交待了地点;“骑黄牛”体现出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歌声”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2)“意欲”是心想的意思。因为听到了蝉声想去捕蝉,所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两个句子是因果关系,因为“意欲捕鸣蝉”,所以“忽然闭口立”。
(3)齐读古诗,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5.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诗人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都问了童子哪些问题呢?请想象诗中情景,把对话补全。
诗人:你师傅干什么去了?
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先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这种感情变化?
(3)教师小结表理解词语的意思。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云雾缭绕。
只:就。
2.小组讨论后汇报老师提出的问题。
(1)诗人可能会问:小童子,你认识“我”要寻访的×××吗?或者你愿意领“我”去找你的师傅吗?
1.同学自由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全班同学共同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古诗词。
3.认真完成编写故事作业。
11.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时测评方案
一、选出加点字词的正确解释。
4.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诗歌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具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猜想。通过对牧童神态、动作变化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牧童捕蝉图”。
5.试着背诵《所见》。
8.用诗中的词语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两首
学生预习卡设计
预习要求
方法指导
评价标准
1.借助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做到读准字音,牢记字形,正确读诗。
1.记住字音:注意“振、蝉”是翘舌音。
2.记忆字形:本课的生字都是形声字,可以用加一加、比一比的方法记住字形。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能给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设疑:“意欲”是什么意思?牧童为什么要“闭口立”?这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品味意境。
诗歌的前两句通过牧童的神态和心情的描写,为我们勾画了怎样的图画?后两句是诗人的猜想,通过牧童动作与神态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怎样的画面?
5.指导背诵古诗。
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
反复地读诗句,读不准的句子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了解诗意。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3.搜集作者贾岛和袁枚的相关资料;搜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查找作者贾岛和袁枚的相关资料,把他们的主要资料和经典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知道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能背诵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二、初步感知(用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2.导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思考诗句意思,并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5.师生交流。
1.认真倾听老师的范读,感受古诗的朗读方法,尤其注意字音。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句诗。
3.默读课文,结合资料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一下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记下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
4.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自学的成果和没有读懂的问题。
5.与老师共同整理难以理解的问题。
2.填一填。
(1)第一句中的“__________”一词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就是“________”的隐居之地。
(2)第二句中童子告诉诗人,自己的师傅去了______________。
3.每组推选出写得最生动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
4.交流搜集的贾岛的其他作品。
5.这四句诗哪些是诗人说的,哪些是童子说的?试着填一填。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三、赏析解惑(用时:15分钟)
1.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言、云深、只”等词语的意思。
2.教师随机设疑:
(1)由“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以推测出诗人有可能问了些什么?
3.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4.引导赏析诗句。
(1)从诗句中你体会到诗人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10分钟)
1.背诵《寻隐者不遇》。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交流作者资料。
(1)指名交流汇报。
(2)可以想象诗人可能问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