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过分肯定理论(或过分奖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莱珀(lepper)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讨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内部动机有四种来源:挑战、好奇、控制、幻想。
除了最后一种,其余几种都已被许多内部动机研究证实。
前面提到的许多理论都认为动机部分来源于个体控制环境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内部动机。
当人们受到内部动机激发时,他们是将活动本身作为目的的。
相反,当人们受到外部动机激发时,他们只是把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活动以外的原因如某一物体、分数、反馈或表扬等。
当个体从事一项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内部动机)时,给予个体一种奖励(外部动机),使活动成为达到目的(获得奖励)的一种手段,那么,个体以后从事这种活动的兴趣就会降低。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以心理系的24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该实验证明过分肯定现象的存在,即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奖金),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有一位犹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工作者。
纳粹分子鼓动一群孩子去骚扰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犹太佬”。
老人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些零钱去给这些孩子,并对他们说:“我一个人挺寂寞的,以后你们每天来喊几声,我都付点钱给你们。
就这样过来几天,老人又与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
少付一点给你们了。
”见此情景,这些孩子挺不乐意,他们说:“不干了,就这么一点钱,谁高兴天天来叫!”就这样,老人的奖赏使这群孩子改变了对骚扰行为意义的感受,本来是自己取乐,后来变成了为别人卖力,将自主性的行为演变成了受控制的行为。
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过分肯定现象。
过度奖励现象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经常发生。
奖励是对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认同,是对学生取得进步和改正错误的强化和激励。
奖励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生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的体验越丰富,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事物就越有热情,成长得也就越快。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顺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做。
但是过度的奖励会让孩子把应有的目标抛弃,甚至使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
有关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即随着奖励的逐渐减少,也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
奖励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在进行奖励时如何帮助孩子把动因关注到对自己的发展上,是教师与家长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们建议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误用外部奖励。
外部奖励应当有所节制,不能频繁、过度地使用。
如果奖励过于频繁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
父母使用的奖励方法也不能简单化,给了奖品就完事。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奖励吸引孩子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慢吸引
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事实上,如果学习进步了,孩子本身就能产生愉悦感和自我成就感,再加上父母和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孩子渐渐就会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了,父母就要淡化并慢慢撤出物质奖励,进而强化学习本身带给孩子的快乐。
第二,要重视孩子的内部奖励——从活动本身获得满足。
人格的成熟是对外部奖励的依赖转向对内在奖励的依赖的发展过程,有的人虽然长大了,但还非常依赖外在的、他人的“赞扬”,只要他人说“不好”心里就会非常难过,这是仍不成熟的表现。
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奖励孩子时要注重激发内在动机,即对从事活动本身的兴趣。
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一旦发现良好行为并给予褒奖时,要注意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要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
例如,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如果有体育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球队;如果有文艺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乐队、合唱团、舞蹈团,或为他们举办演出等;如果在写作、发明创造等方面有成果,可以为他们举办成果的公开展示等。
这些措施都可以使学生从自己进行的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成长,慢慢对活动本身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内在动机。
2012年6月4日。